疾病体征

怀念老家鼓儿哼乐悠悠中州风情

怀念老家鼓儿哼

乐悠悠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经常有说书、唱唱的,他们身背琵琶三弦筝或小圆鼓,游乡串村,寻找活路。特别是进入冬季,这些曲艺演唱在农村很流行。

他们两仨人一起,或单独行动。多为鳏寡孤独的老人,还有盲人和其他残疾者。他们都很贫寒,选择这个职业,主要是混肚子,有碗饭吃。在哪演出由农户轮流管饭,晚上住宿牛屋或场房。

老家人非常喜欢曲艺,主要有槐书、坠子、大调曲、鼓儿哼、三弦书、独角戏等,隔三差五,轮流不断。这些民间传统文艺,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曲艺表演不像唱大戏,多是地摊,场地可大可小,一般选在牛屋院、大树下或较大的院落。不管村上人同意不同意,找好地方就可演出。一般都在晚上,临近的好心人,找来凳子、小方桌,再提瓶茶就可开演了。头一晚只要演得好,抓住人心,那就留下来,演得不好,那就走人。只要抓住主户,一出本头戏,一演就是六七天,或半月二十天。演出结束后,他们拿个布袋子,到各家各户收取报酬,主要是玉米、红薯干等,大方户给的多些,小气户给的少些,多少不等。

这些不同种类的曲艺表演,各有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在民间都喜闻乐见。但我最喜欢鼓儿哼,那幽默风趣的优美段子,特殊的表演艺术,至今仍记忆犹新。

鼓儿哼,又叫鼓儿词、南阳鼓词、犁铧大鼓。演唱风格独特,道具简单,“一鼓一板一演员”鼓为扁圆形牛皮专用鼓,钢板由两块长约十厘米的月牙形钢片组成,又叫犁铧钢板。俗语说:“三寸鼓(鼓厚),七寸面儿(直径),鼓架二尺七寸半儿。”大小高低正好适合操作。演唱时将鼓固定在鼓架上,一人即可开场鸣奏演唱。

只见演唱者,左手夹两块犁铧钢片,以腕力上下甩动,使犁铧钢片两端相互碰击,发出清脆悦耳十分有节奏的“叮当、叮当”声;右手持一根长约30厘米的鼓槌,敲击面前的皮鼓,作为伴奏,鼓点可轻可重,可长可短,是烘托气氛的主要手段。演唱时鼓声深沉浑厚,与钢板声交错,配合十分默契协调,形成一种特有的音响效果,可谓金鼓齐鸣,气氛热烈。

鼓儿哼是老家世代相传,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曲艺中的艺术珍品。曲调委婉、余音优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唱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娓娓动听;唱腔朴实流畅,加之鼓和钢片伴奏,风格古朴独特,艺术感染力和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鼓词演唱曲目分书帽、短篇、中篇、长篇。长篇大书可演唱几十天,如《包公案》《施公案》《刘公案》《水浒传》《大八义》《小八义》《刘庸下南京》等。短篇或中篇,大多是长篇大书中的选节,或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社会生活等。如《桃园三结义》《刘全进瓜》《罗成算卦》《拳打镇关西》《夸南阳》等。书帽,最幽默、逗笑,多为趣味性、讽刺性很强的小段子,也有历史名词、古代谚语、笑话之类。如《十八扯》《大实话》《大瞎话》《颠倒颠》等。其语言简练生动,逗趣引人,我很喜欢听书帽。

晚饭后,村上的男女老少,都早早来到书场,围着桌子坐满了人。大家说说笑笑,非常热闹。小孩们最活跃,跑来跑去,引起大人们的呵斥。

说书人来到书场,摆好家伙,喝口茶润润嗓子,开始准备演出。

只听“咚、咚、咚”鼓一敲,“叮叮铛、叮叮铛”犁铧钢板响起。口中说道“天上无云难下雨,人往东走背朝西;墙上画马不能骑,兔子拽磨不如驴。”自白道:“你说的是什么书,论的是何等词?”“一棵宝珠土中埋,乌云遮着栋梁才;有朝一日时运转,能把乾坤翻过来。”“说书不说书,上场先作诗。”这算是四句为诗,八句为钢,内有古书道来哼……(这中间鼓声、钢板声不停地伴奏。)接着道:“我打动牛皮战鼓,摇动这犁铧刚板,听俺南腔北调,破喉咙哑嗓子,吐字不清,道字不明,满嘴白字,凉腔倒板哼……”“在下各位父老乡亲们,您稳坐书场,俺起板唱,您听俺慢慢哼……”

开场(开篇)大同小异,各有不同。有的上场便道:“小鼓一敲响叮咚,您稳坐书场听我哼。开言不把别的唱,先哼个小段您听听哼……”“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俩吵架不记仇;墙上画马不能骑,镜子里烧饼不能充饥哼……”

有的开腔唱道:“战鼓敲,那个钢板楞,各位老乡您仔细听哼……”“先松后紧越唱越稳,先紧后松越唱越嘭;头发丝串尿罐是个细劲,老婆纺花是慢上劲,屙屎攥锤头是暗使劲,蝎子放屁是个毒劲哼……”特别是那一声长长的哼,浑厚有力,略带着颤音,让人听的骨头发酥。

有的是临场发挥,看见啥编啥唱。如看见附近树上栓着一头驴,即指着驴唱:“那不是个驴,那不是个驴,吕布天官老刘墉哼……”“各位老少众明公哼……,上场来俺不把别的唱,唱个小段溜喉咙哼……”唱的是:“老天爷下雨雷对雷,小两口打架捶对捶;瞎老头儿娶了个瞎老婆,一辈子谁也没见过谁。”只见那两块月牙钢板,忽而高过头顶,忽而在腰间左翻右翻,在他的手中,显得那么轻飘,那么运用自如,发出清脆悦耳的敲击声。

开场(开篇)后,唱道:“老少爷儿们啊,您稳坐书场慢慢听,俺先说个书帽送先生哼……”好书帽都经那个千人唱,妙段子也有那万人听,千人唱,万人听,唱的是字同音不同,唱的好了您别说好,唱哩赖了您多包容哼……

随着情节的发展,说书人表情夸张,声音忽高忽低,紧一阵儿,缓一阵儿,停一阵儿,说一阵儿,唱一阵儿;时而铿锵,时而舒缓,时而扮男,时而扮女,摇头晃脑,指手画脚,手舞足蹈,嘻笑怒骂,幽默滑稽。说到悲苦时,艺人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声泪俱下,一些人也情不自禁,泪流满面;说到高兴时,一边敲鼓,一边唱,一边哼,那屁股也随着唱声不停地扭,滑稽的姿态,往往逗得人们哄场大笑。

书帽,就是鼓词书的帽子。“书帽”和“开篇”有一定区别。书帽是开场后,大本头(正书)前的小段子,又叫“垫场段儿”,一般十分钟左右。书帽几句到几十句不等,或劝人,或晓情,或喻理,或逗笑,十分生动。艺人们常说:“发面离不了酵子,烙馍离不了鏊子,娤(缝)被离不了套子,说书离不了帽子。”“有衣无帽,不成一套。”唱书帽是为了等候听众陆续入坐,吸引听众注意力,调整、理顺嗓音,为下面说正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书帽,短小精悍,都很精彩,情节单一,但功能强大。上可谈天,下可说地,前可述古,后可喻今,天地万物,悲欢离合,礼义廉耻,喜怒哀乐,劝世教化……可谓无所不至。如《颠倒颠》:“东西大路南北走,碰见一个人咬狗,拿起狗腿去打砖,布袋驮驴一溜鞭……”《大实话》:“太阳出来照西墙,西墙的西边有阴凉;五谷杂粮蚕豆大,碎草没有麦秸长……”《老来难》:“耳聋眼花难分辨,鼻涕眼泪擦不完;吃饭没牙嚼不烂,囫囵吞枣说俺馋……”《劝人方》:“人家骑马咱骑驴,后边还有担挑哩,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知热知冷结发妻……”《十八扯》:“十冬腊月好热的天,牛皋把守虎牢关,取妻名叫穆桂英,生下一个花木兰……”还有《蚂蚱王》《懒老婆》《大脚姑娘》《抬杠》《三女拜寿》等等,种类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都是些荒诞不经的小故事,言语俏皮、幽默滑稽,不次于小品。

书帽唱完,惊堂木一拍,说道“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书帽也唱罢了。”“且听俺书归正传往下哼……(咚、咚、咚)未开书先把乡亲问,爱听文来乐听武,爱听奸妄喜听忠;爱听文咱唱包公案,爱听武来段杨家兵,想听忠的咱唱刘罗锅,想听奸的咱斩国太,半文半武双掉印,苦辣酸甜老红灯哼……”

(咚、咚、咚)我昨晚唱的本是《×××》,还有那半本本半没完工,哪里断了我哪里找,哪里烂了我哪里缝。夜黑唱到×××,今儿个晚上我接着往下哼……(唱约半个小时后)(咚、咚、咚)说到此处算一段,俺喝口凉茶润润声哼……

说唱大本头,这些说书先儿们,常常添油加醋,时不时埋下伏笔,这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悬念一个接着一个,留给听众。唱到正关键时刻,听者兴趣十足时,突然唱道:“要知是死还是生,英雄如何逃性命,擂台能否被打赢,明天晚上咱再接着哼……”让听书人瞪大双眼,心里惴惴不安,替书里的古人担忧。但夜色已深,众人不禁悻悻而去。

这是我记忆中时常怀念的、老家原汁原味的鼓儿哼。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常想,若于黄昏时,再与乡亲们一起,围坐在老家的场院里,听一段纯粹的鼓儿哼,那该是多么陶醉,恐怕很难再现。但“战鼓敲,那个钢板楞,您稳坐书场听俺慢慢哼……”那如此震憾人心的场景,那精美的段子,那精湛的演技,时常在脑海中出现。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乐悠悠,实名陈明道,南阳市直单位公务员,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已退休。爱好文学,偶有灵感,亦拙文弄字,抒怀情感。以流年碎影为主题,没事找事,老有所益,颐养身心,自娱自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jbtz/1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