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聋>>疾病体征>>五色令人目盲指五感疲累后最终失去敏锐>>
《道德经》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沉溺于世间万紫千红的色彩诱惑总是令人眼根亢奋,最终不能辩物。
五音令人耳聋
沉溺于人生纷繁的各种声音诱惑总是令人耳根亢奋,最终不能辨听。
五味令人口爽
沉溺于俗世各种美味佳肴总是令人舌根鼻根亢奋,逐渐失去了辨味的能力。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骑马疾速奔驰打猎行乐则令人身根亢奋,心识被牢牢抓住,狂躁不安。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的财物总是令人驻足留恋,意根深陷其中。
盲、聋、爽、狂皆为后天五感亢奋纵欲,五感疲累后最终失去敏锐辨别力成“假盲假聋”。妨则为后天意根纠结深陷不能自拔。佛学把眼耳鼻舌身意谓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谓为六尘,六尘作用于六根生六识信息,六识皆为后天人身做作。七识末那,八识阿赖耶,九识阿摩罗则是三魂之识。
后天六识对先天灵体的干扰有两层:1未开悟者意识焦点被牢牢的吸附在肉身六根尘上不能解脱。遮蔽了先天灵识为“真盲真聋”。2对开悟者而言,当纷扰的后天信息量超过了灵性的承受能力时,也会导致灵性完全丧失,犹如计算机芯片处理不了过多的信息量而死机。
开悟与不开悟者内在外在意识范围也是不同的。未开悟者,先天灵识(七八九识)为隐为静为内。后天意识(六识)为显为动为外。开悟者,先后天九识皆动,皆为外,只有大灵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非不动也,动之极。
所以圣人必须始终妥善的处理好后天信息量对灵体的轰炸,将其干扰始终把握在可控范围内。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腹,厚也(说文)。坤为腹(说卦传)。腹者至阴之所居(素问)。此处指内在静态的灵性,天地之心,行天地之道。目,人眼,象形(说文)。此处指外在动态的后天事物,后天意识信息,目标,目的。为腹指无极,是安住内在达到地道的实相。为目是停滞在外在。
所以圣人总是保持先天灵性腹藏不灭,不把意识焦点沉陷在后天六识上。
眼能视万物,但却看不见自己,有了镜子,才能照见自身,为目不见实相。圣人无为,也不树立和纠结在任何后天意识的目标上,做事从来不求报答不求结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树木生长、花朵盛开般没有目的,是自然的存在方式。
为腹不为目是不断的从幻境中醒来。这种醒来是彻底深层次的回道灵性,不是简单的从睡梦中醒来。清醒但没开悟的世人其实还在六根尘的梦中,是更真切的梦境而已。
故去彼取此
彼,彼岸,在远方,在天边。彼在明,表动。
此,此岸,在当下,在三界。此在伏,表息。
圣人在此岸,佛道在彼岸。圣人是佛道在三界的化身和代言,道之大器,佛之心腹。圣人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故去彼取此。
本章老子讲解了圣人之道要将六识的干扰把握调伏可控,在三界内始终保持灵性醒来不灭。同样的内容出现在年后唐玄奘翻译的心经里。唐三藏是得道高僧,亦是一位伟大的译者,能量很高大智慧,精通梵文中文。心经则是佛藏所有经典的点睛之作是总纲。让我们体悟重温一下伟大的唐三藏翻译的伟大的心经来结束本章: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