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聋>>注意事项>>徐复观什么才是传统艺术的大美>>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庄子“美、乐、巧的问题”(节录)
文/徐复观
说老、庄的所谓道,尤其是说庄子的所谓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首先会引起疑问的是,艺术精神不能离开美,不能离开乐(快感),而艺术品的创造也不能离开“巧”。
而老、庄则似乎对于美、对于乐、对于巧,采取否定的态度。这又如何解释呢?
老、庄因矫当时由贵族文化的腐烂而来的虚伪、奢侈、巧饰之弊,因而否定世俗浮薄之美,否定世俗纯感官性的乐,轻视世俗矜心着意之巧。但他们是要从世俗浮薄之美追溯上去,以把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要从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以把握人生的大乐;要从矜心着意的小巧,更进一步追求“惊若鬼神”的,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此种观念,当然为庄子所继承。
但从上面的文字看,老子之所以否定世俗之美,是因为这只是刺激感官快感之美,是容易破灭之美;这种美的后果是“斯恶矣”的“恶”;“五色令人目盲”,即是“斯恶矣”的显证。由此可知老子是为了反对“斯恶矣”之“恶”而反对世俗之美。在反对世俗之美的后面,实要求有不会破灭的本质地、根源地、绝对地大美。老子所追求的由“致虚极,守静笃”而来的还纯反朴的人生,也未尝不可以解释为本质地、根源地美。
《庄子·天下篇》其中有一段话: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从上面这段话中,“美”与“理”、“全”、“纯”,都是对道术本身的陈述。因此,可以了解庄子认为道是“美”的,天地是“美”的。而这种根源之“美”是“理”,是“全”,是“纯”。美、理、全、纯,这几个概念,对庄子的思想而言,是可以换位的。《知北游》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说:“德将为汝美。”道是美,天地是美,德也是美;则由道、由天地而来的人性,当然也是美。体道的人生,也应即是艺术化的人生。庄子为了易于与世俗之美相检别,所以有时称这种根源之美为“大美”、“至美”。
美的效果必是乐;由大美、至美所产生的乐,庄子称之为“至乐”;至乐是出自道的本身,因为道的本身即是大美。庄子常将道称为“天”,所以由道自身而来之乐,亦称为“天乐”。《天道篇》:“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乃是要超越世俗感官之乐,以求得到由根源之美而来的人生根源之乐。
至于“大巧若拙”的“大巧”,在《庄子》一书中,更有深刻地发挥。他在《大宗师篇》说:“吾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刻雕众形”,正是艺术性的创造。此即意味着道的创造万物,实系艺术性的创造。所谓“不为巧”,是不为世俗工匠之巧的大巧。
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百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