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保健

太好了,每天可以和老中医一起学黄帝内经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32474.html

丁酉年庚戌月己卯日(即公元年10月19日)。

话说十三朝古都长安,城南有一处最是风流雅致之地紫风阁,原为唐代郭子仪园林舊址,如今园林犹在,草木葱茏,那时人物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处可寻。可喜者此处现又有一处最是诗书蕴藉之地—秀秀书院,足供诸位雅士悠游于红尘之外,寻幽探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景景识茶;众雅士修习《黄帝内经》;燕燕盖碗茶

辰时。先生引领太极研习的时间。

先生先是一人合拍打拳,忽然江江也加入了。她本来昨儿走得路多,觉得颈椎处不大舒服,所以一起发散发散。一会先生已经额头见汗,已自停了。江江兀自环臂蹲步,练拳不休,“脖子这里好多了……”太极拳调身健体之功,竟如此效验如神?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秀秀老师长嘴铜壶展示

陈式太极拳:

自陈王廷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陈王廷,清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长嘴铜壶展示:先生一式“飞龙在天”,颇手技惊四座之功否?

巳时。研习瘦金书正当其时矣。

因是前厅原有的那张暗褐核桃木大阔长桌充作了茶席之用,先生写字之处遂亦搬移至原茶室内间,地移物换,先生缓笔细描之功却未见衰减,每一进去,辄见其伏案轻书抑或手挥七弦,亦颇见自得其乐之态显耳。宋徽宗《楷书千字文》先生已写到第四十三遍,书写功力比起第一遍第二遍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先生亦常常打开了长卷两相比较,自矜之情颇见于颜色,亦是性情中人乎哉?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先生手书瘦金体

午时至申时。茶道、古琴、香道艺术课程各各进行。

景景今日又同江江约了。一个习琴,一个习茶,她两位真可谓“不离不弃”的典范了。景景分茶。久未练习,不免有生疏之感,一遍下来却也“前缘重续”了。书院雅士,最多如此蕙质兰心之辈,幸甚幸甚。

窦郎中应先生之邀,同着龚大夫一起做一、二、三、四练习不提。宁宁一别数日,再归来仍复往昔的神采飞扬,她《卧龙吟》弹了几句,忍不住扬眉喧嚷:“音位都找不着了我…….”方方笑道:“你再隔俩月再来,保准就记得了。”

至酉时,又是每日照例的辩经会。

今日辩经会题为《黄帝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参与者:成都陈陈、江苏窦郎中、长安龚大夫、长安宁宁、壮族方方、长安周先生,雅女秀秀、长安雅士薛佩生先生等。因有龚大夫,窦郎中,所以讨论就比较热烈,再加上两位身上也是从不离针的。

古琴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陽者,诸陽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陽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陽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陽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脉循陰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陰三陽、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陰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陽与少陰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陽明与太陰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陽与厥陰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秀秀书院雅士生活之:长安雅士薛佩生先生雅奏清音。

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陽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陽分,故诸陽皆隶属于太陽。太陽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陽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陽为诸陽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陰陽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陽经感受寒邪,足太陽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陽明经受病,陽明主肌肉,足陽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陽经受病,少陽主骨,足少陽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陽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陰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陰经受病,足太陰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陰经受病,足少陰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经受病,足厥陰经脉环陰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陰囊收缩。如果三陰三陽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陰陽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陽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陽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陰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陰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陰病衰,陰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陰陽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陽与少陰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陽的头痛,又有少陰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陽明与太陰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陽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陽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陽与厥陰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陽之耳聋,又有厥陰的陰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陰陽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陽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欲知明日《诗经小雅六月》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yfbj/14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