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聋>>预防保健>>失聪后的贝多芬是如何继续创作的>>
贝多芬耳聋后,为什么还能继续进行音乐创作?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老师告诉我们: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之后,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利用骨传导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进行创作。然而,事实真的这么简单?
其实,音乐的创作不仅仅需要依靠耳朵,它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规律与奥秘。其中,音乐与数学之间又有着怎样令人惊叹的联系呢?
03:57视频中,人们把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D大调主三和弦(协和和弦),和一个小二度音程(不协和音程)中的每一个音振动的频率,都转化为数学中的函数,并将每个音所代表的正弦曲线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由此得出的结果令人十分惊讶:D大调主三和弦中的D、#F、A这三个音的曲线在数轴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在X轴上相交于一点,而小二度中两个音的曲线,在数轴上几乎没有交点。这种规律,将音乐中抽象的协和,与不协和完美的具象化,让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对于上面这一段,大家可能会自动略过,
(你们在想什么我都懂)
所以,以上内容翻译成“人”话就是:音乐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可循的规律,因此贝多芬在失聪后依旧可以创作出错综复杂的美妙音乐。
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源,绝不是被他在钢琴上随意敲击键盘发出的声响所激发的。而是贝多芬自身的创作天赋和经验,以及对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得心应手的运用。所以他能够在失聪后能够继续他的音乐创作,最终为世人留下了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的作品——《第九交响曲》(p.s.《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欢乐颂》)。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手稿(部分)
贝多芬耳聋后
能够继续创作的原因
贝多芬的创作天赋表现在他丰富的内心听觉和绝对音感。真正杰出的音乐家内心听觉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不需要用耳朵听到实实在在的音乐,便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从内心“歌唱”出音乐。而绝对音感对他们确定作品调性、和声色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又因为贝多芬不是天生耳聋,所以在他创作前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和声效果,不同器乐的音色,以及强弱的变化在心里已经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在失聪后,只需要从大脑里提取这些信息便能继续创作了。
再加之,曲式结构、和声进行、乐思的发展等创作要素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就如同视频中所列举的数学函数一样,是能够被“计算”的。因此,这也是贝多芬能不依靠听力而创作的原因之一。
但音乐绝非数学,音乐在可循的规律中增加了许多不可量化的因素,即情感和创造,所以音乐可以如此深入人心。
---------------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