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每年3万儿童致聋,罪魁祸首就是这些药

虽然公益片《5岁聋儿的无声诉说》已经刷屏,但并没有提到哪些因素,哪些药物可导致耳聋。从专业角度来讲,“儿童要用儿童药”,只能解决药物剂量不准确问题,根本解决不了“药源性耳聋”问题。导致药源性耳聋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种类、个体差异、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等等。

1、“儿童用儿童药”也会导致耳聋

现以庆大霉素为例。研究已证明:当胃肠道发生炎症时,特别是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时,口服庆大霉素也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虽然硫酸庆大霉素颗粒、硫酸庆大霉素咀嚼片都属于儿童剂型,但使用不当也可致聋。

2、有的家族对耳毒性药物特别敏感

近年研究还发现,我国“药源性耳聋”患者中50%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属“母系遗传”,即可通过母亲遗传给她的子孙。所以,有家族史的患者应该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例如,一位病人,仅注射0.5克链霉素,很快听力急速下降,出现耳聋,经追访探明,他家祖孙三代竟有17人因注射该药而致聋。

3、药源性耳聋的预防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婴幼儿应禁用耳毒性药物;

2、亲属中有用某种药物致聋者,应禁用或慎用该类药物;

3、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必须用时,需选择非耳毒性抗菌药;

4、用可疑耳毒性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并进行听力监测,有条件时应定期进行血药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4、常见引起耳聋的药物

1、髓袢利尿药:髓袢利尿药主要包括呋噻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耳毒性作用是此类药物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依他尼酸为最大,呋噻米次之,布美他尼最小。因为依他尼酸有较强的耳源性毒性,目前临床上已较少用。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倍,且消除缓慢。该类药物主要影响内耳的听觉和前庭系统,早期可以损害前庭或者耳蜗,到晚期常常两个部位都受到损害而引起严重的神经性耳聋。

3、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这类药物可引起耳鸣、耳部饱胀感、听力减退甚至缺失、听神经损害等。

糖肽类抗菌药物的耳毒性与血药浓度有关,在大剂量、长时间、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尤易发生。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袢利尿药、水杨酸盐、顺铂等药物合用,耳毒性增强。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可引起可逆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伴有耳鸣。其耳毒性和血药浓度有关,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听力损害。

5、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等。

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耳毒性的剂量依赖性非常明显。与利尿药合用时,能明显增加四环素的耳毒性。

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等。

口服或静脉给药均有耳毒性的报道,经耳给药后偶有中耳疼痛及瘙痒感,停药后症状多缓解或消失。

7、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有资料表明氨苄西林、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具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尤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较高剂量用药时,症状通常停药后可缓解。

8、其他抗菌药物:氯霉素全身应用具有耳毒性作用,局部滴耳可引起听力下降。多粘菌素可引起前庭反应,有时可有耳鸣,但一般无听觉损害,停药后多可缓解。

另外,消毒防腐剂酒精、新洁尔灭、醋酸洗必泰、聚烯吡酮碘等也有耳毒性报道。

9、解热抗炎镇痛药。水杨酸盐:水杨酸盐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赖氨匹林等。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以水杨酸钠耳毒反应最明显,损害部位为耳蜗底,故初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丧失,并可引起耳鸣、眩晕、平衡失调。

水杨酸所致耳毒性与血药浓度有关,通常不严重,及时停药多数在24~72h可完全恢复,仅少数病人恢复迟缓或不完全。

萘普生、炎痛喜康:临床上有萘普生、炎痛喜康偶尔引起耳鸣、耳聋的报道,多数停药后恢复正常,但极少数患者停药后听力也不见改善,据报道发病率约4%左右。

10、心血管系统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噻吗洛尔、阿普洛尔、美托洛尔等,除治疗心律失常外,对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但据临床报道,各种β-受体阻滞剂均可引发耳鸣、耳聋,应引起重视。

硝酸甘油静滴引起的可逆性耳聋作用机制可能与硝酸甘油致鼓膜及中耳音导结构的小血管急性扩张、充血而影响其听觉功能有关,应调整剂量并减慢滴速。

温馨提示

上述药物导致耳聋的发生率不高,但危害较大。我们在这里更多的是想提高大家安全用药的意识,对药品有敬畏之心,但是不能因噎废食。绝大部分药物受益大于风险,我们不得不用,但是在使用前应该知道这些潜在风险,严格把握适应症,并做好评估,使用过程中加强监测。出现不良反应后积极处理。









































中科医院专家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zysx/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