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道德经帛书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

帛书版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①。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②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传世版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版本差异:

①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从该句开始,传世版更改了语句顺序,或为显得更加工整。

②圣人之治:传世版去掉了“之治”二字,意义改变很大。“圣人之治”,对应《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说圣人如何治理天下,属治国方略。而传世版这么一改,就成了个人修养,描述的是两个层级的问题。

直译:

绚丽色彩,会让人视力受损,不能正确地辨识事物。纵情追逐猎物,会让人心态受损,心浮气躁,狂乱难收。一味积累财货,会妨碍人行正道。厚味佳肴,会让人味觉受损,失去品味淡然的能力。美妙乐曲,会损害人的听力,让人听而不闻,昏聩莫名。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只会注重经营民众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不会偏向于声色浮华。所以摒弃那些让人偏离正道的物欲,而是取本守根。

解读:

第十二章,这一章帛书版和传世版有部分内容顺序不一样,此外有一处改动需要注意。最后一句“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传世版给改成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去掉了“之治”,那前后有什么区别呢?

“圣人之治”,对应《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说圣人治理天下,会注重对“腹”的经营,而不主张对声色享受的经营,在老子那个时代,可总结为“重农耕,轻礼乐”。但改成“圣人”,就变成了个人修养问题,追求安饱不追求声色,只是你个人的事,而与政治理念无关。

我们看原文,“五色使人目盲”。这里的“目盲”并不是指眼瞎,看不见了,而是指不能正确地辨识事物,目不明。庄子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韩非子说“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就是这个意思了。

“五色”,也不是专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而是指缤纷的、绚丽的、鲜亮的色彩,泛指引人注目的视觉刺激。因为这里的“五色”一定是会吸引人的,不然我们看两眼就看不下去了,不会导致“目盲”。

所以绚丽的色彩,非常损害视觉。有报道说,父母为了哄小孩子每天让他玩手机,结果很快就高度近视。我们可以试一下,盯住五光十色的屏幕看一段时间,再看别的地方,就会有重影,这说明你的正常视觉已经受到影响,导致不能正确地辨识事物。这里引申开来,是说目光追寻色彩的刺激,就会失去清明,不能识真。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开车的时候有没有经历过,就是越来越想开得更快,明知道不安全,就是想开快车。这其实是心收不住了,也就是本句说的“心发狂”。开车尚且会收不住心,更何况“驰骋田猎”,前面还有猎物在勾引着你的心,更难收得住。

所以长此以往,心就会失常:失去安宁而很容易躁动;失去平和而很容易激动。引申开来,是说内心放纵追逐外物,就会失去安宁,不能守中。

“难得之货,使人行妨”。身上揣着很贵重的物品,我们一般就会尽量避开往人多的地方走,因为要防丢,防盗。然而人多的地方是什么?是大路。避开大路,专挑人少的小路走,这就是“行妨”,妨碍你行大路、行正道的意思。引申开来,是说一味看重利益、积累财货,就会走上偏邪小路,而难行正道。所以为钱而从事的人,走不上为道这条路,因此“圣人不积”。

“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这里的“五味”,也不是专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五音”也不是专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而是指调五味制成的厚味佳肴,调五音作出的美妙乐曲。这二者,都是可以使人沉溺其中的感官享受。

“爽”是丧失、差错的意思,有个词叫“屡试不爽”。这里的口爽,是指味觉差失。我们知道,长期吃的口味比较重,味觉会出现偏差,清淡点的味道就尝不出来,这便是“五味使人之口爽”。那么失去了清淡之味,也就相当于远离了道,因为道是“淡呵其无味”的。引申开来,是说口舌追寻美味的刺激,就会失去清淡,不能品道。

“五音”就更凶了,话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竟然有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食肉都不知味了,他的耳朵里还能听得进别的声音吗?这就叫“耳聋”,耳朵没法再保持清静,从而失去了听取声音的能力。

还有个“余音绕梁”的故事。说一位叫韩娥的善歌者,经过齐国的时候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的雍门卖唱。唱完以后,余音三日不绝,听众都聚在雍门不肯散去。真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吗?其实是绕耳不绝,在听众的耳朵中回响。那么这三天,听众的耳朵都被韩娥的歌声所塞满,是不是变成了“耳聋”?

至于那些靡靡之音就更不用说了,去迪厅待一晚上,保证到明天耳朵里还嗡嗡的,各种杂音回响,这就是“五音使人之耳聋”。所以这里引申开来,是说耳朵追寻声音的刺激,就会失去清静,不能闻道。

圣人的“圣”字,本义是指听觉敏锐,闻声而知情。而要想具备敏锐的听觉,就需要双耳时刻保持清静的状态,心神守中。同样的,口若要准确分辨味道,就需要时刻保持清淡的状态;目若要明查细微的端倪,就需要时刻保持清明的状态;心若要自如地应对事物,就需要时刻保持安定的状态。

因此对圣人来说,耳的常态为静;目的常态为清;口的常态是淡;心的常态为宁。守住了这些常态,也就是守住了本。如果耳朵总想着听好听的,眼睛总想着看好看的,嘴巴总想着吃好吃的,内心总想着追逐外物,眼耳口舌心都被外在的欲望牵引着,就会偏离于常,远离于道,而失去根本。

所以守本,才是最为重要的,圣人治理国家也同样以守本为第一要务。“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里的“腹”,并不是专指吃饱肚子,而是指“赖以生存的根本”;“目”,也不是专指视觉享受,而是指“让人偏离根本的诱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治理天下,只会注重经营民众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不会偏向于声色浮华。所以摒弃那些让人偏离正道的物欲,而是取本守根。《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说,“居其实,而不居其华”。饱腹为实,而悦目为华,所以取其实用,而弃其浮华。

第十二章我们这里就讲完了,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zysx/1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