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聋>>注意事项>>PrecisionMedNO4先天>>
PrecisionMed_NO.4-先天性耳聋
疾病简介
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为:1/~1/,据中国卫生部年在第五届听力国际科学大会上的报告,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残疾人约万,占全国人口的16.79‰,每年新增耳聋患儿约万余名。
导致耳聋的原因有:遗传、药物、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及意外事故等,其中遗传因素导致的听力丧失占了50%以上。
遗传性听力丧失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将其分为综合征性听力丧失(syndromichearingloss,SHL)和非综合征性听力丧失(nonsyndromichearingloss,NSHL),其中NSHL占70%以上。NSHL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X连锁遗传性耳聋、Y连锁遗传性耳聋和线粒体遗传性耳聋,其中75~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0~2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和线粒体遗传不到2%。
国家卫生部于年发布了耳毒性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附件一),规定禁用和慎用药物0多种,以减少耳聋的发生;将新生儿听力筛查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干预。
对于有残余听力的耳聋患儿,根据听力损失的不同,验配适合的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对于极重度和全聋的患儿,将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重建。两者都需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迄今为止,个非综合症性耳聋位点已定位,包括57个常染色体显性位点、77个常染色体隐性位点、7个X-染色体连锁位点、2个修饰位点、1个Y-染色体位点和14个线粒体位点。通过位置克隆的方法已确定5个致病基因,包括27个常染色体隐性基因、21个常染色体显性基因、1个X-染色体连锁基因和4个线粒体基因。在这些基因中,GJB2,GJB,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研究比较深入,不同种族和不同的人群存在不同的突变形式和突变频率,是我国最主要的致聋基因,因此针对以上三种基因的全外显子进行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临床诊断先天性耳聋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耳聋表现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已存在的听力障碍,可伴或不伴其它系统的疾病。
一、病因分类
1.遗传性耳聋: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致聋基因引起的耳聋,称为伴性遗传性聋。可以表现为无相关畸形的各种骨迷路和(或)膜迷路发育异常,和伴有心脏、肾脏、神经系统、颌面及骨骼系统、代谢内分泌系统、皮肤和视器等组织器官畸形的众多综合征。
2.非遗传性耳聋:妊娠早期母亲患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或梅毒、糖尿病、肾炎、败血症、克汀病等全身疾病,或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均可使胎儿耳聋。母子血液Rh因子相忌,分娩时产程过长、难产、产伤致胎儿缺氧窒息也可致聋。
二、常见聋病基因致聋特点
1.GJB2基因致聋特点
GJB2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在两侧对称性、始发年龄、听力损失程度、稳定性方面都具有多态性。GJB2相关性耳聋一般为双耳同时受累,耳聋程度呈对称性,少数表现为不对称性,也有单耳受损报道;始发年龄不同,多数表现为出生即有的先天性耳聋,部分表现为婴幼儿期或青少年始发的后天性耳聋,但多为语前聋;其听力损失程度变异比较大,可由轻度到极重度,但多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主要的听力图曲线为残余型、斜坡型和平坦型。极少为U型。但没有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的上升型曲线。研究提示GJB2对耳蜗的损伤主要是在外毛细胞,这一结论与动物学实验的结果相一致。同时有表明,并非所有的GJB2基因突变患者在出生时即已发生听力方面的病理损伤或者是表现出听力损伤的症状,在连接蛋白功能缺陷最终形成并对机体造成损害前,可能存在一个早期的功能窗口期。患者的听力学表现与发生在GJB2基因上的突变位点有很大的关系,截短突变(纯合子)较一种截短突变合并一种非截短突变的复合杂合突变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表型。
GJB2基因突变方式复杂多变,目前已有种突变方式被报道,其中显性突变9种,如de-IE42、W44S、W44C等;隐性突变92种,如—5delG、—5inG、delT、2—25delC、—00delAT等;未知突变10种,如IVS1-12CT、N54I、V84A等。
2.GJB基因致聋特点
GJB基因突变可导致显性或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
GA,错义突变,使Cx1连接蛋白18号谷氨酸变成赖氨酸;58CT,
无义突变,号碱基位置突然编码终止。
年Xia等首次克隆了GJB基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发现携带GJB基因突变,分别是GA和58CT。我们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GJB2基因与GJB基因以双基因模式遗传共同致聋的观点,初步的功能学研究结果揭示了GJB2基因编码的Cx26与GJB基因编码的Cx1的相互作用及其双基因的解剖、生理和功能学基础。GJB基因与GJB2基因虽然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但都编码连接蛋白,在内耳离子平衡中发挥作用,按照双等位基因致聋的模式,有可能GJB2基因与GJB基因共同导致耳聋患者的发病。
.SLC26A4基因致聋特点
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患儿前庭导水管扩张,是一种先天性内耳畸形疾病,约占我国耳聋患者的14%左右,此类患者在出生时听力损失可能并不存在或尚未明显表现,临床表现为波动性和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伴有前庭症状,发病年龄为从出生后至青春期任何年龄段,但多数为出生后几年内发病,可表现为学语后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多数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渐进性的方式出现,程度可表现为从接近正常到极重度聋,双耳听力可不对称,听力下降的程度与前庭水管的外口大小似无相关性。发病突然或隐匿,之前有感冒、轻微颅外伤或气压性创伤或其他使颅内压增高的病史。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听力学检查结合影象学检查结果来进行的。
4.12sRNAAG基因致聋特点
mtDNAAG是年Presant等人发现的,最常见于非综合性耳聋患者的mtDNA12SrRNA基因上的位点发生AG的同质性突变,并且只通过母亲传递这种变异。此类耳聋的共同特征是双侧、对称性的、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但在不同的患者之间,这种耳聋临床表现有多样性,携带有该突变的个体可表现为极重度的先天性耳聋,也可表现为成年后才出现的进行性的中度听力损失,有携带者在用相关药物一年后听力仍然正常,也有一些mtDNAAG突变的携带者在没有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情况下也表现为听力障碍;9年程祖建等报道了mtDNAAG突变异质性与临床表型有密切关系,认为个体携带突变型比例与耳聋程度正相关。
三、主要诊断标准
1.病史资料了解患儿的基本信息,重点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