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独家观点三类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痛点如何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中国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从年我国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盲教育算起,中国的特殊教育已经走过了近年的历程。然而,由于过去特殊教育的实践一直是在同情的慈善视角下进行的,特教学校的教学带有明显的慈善特点,并未要求盲、聋、智障儿童的各种知识、能力和普通儿童相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1],从而使得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大多限定在起点公平的层次。

但是,当特殊教育从起点公平转向过程或结果公平后,尤其是年前后相关大学开始较大规模地招收盲、聋大学生以来,就必然要求特殊儿童的知识、能力要达到基本的水准,需要特教学校的教学要达到相应的水平,从而要求特教学校的教学视角要及时从慈善教学转向水平教学。

那么,现实中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否从慈善视角及时转向水平视角了呢?或者说,站在一般课堂教学评价的视野看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时,状况如何呢?笔者以对盲、聋、培智学校的58节课的考察为例[2],谈谈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从哪些角度考察课堂教学现状?

从教学的本然角度看,任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下面四个要素。

一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其中(每堂课的)教育起点是否恰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起点低了,往往使教学达不到引导学生发展的目的;起点高了,学生感觉太难,也使教学难以有效。教育内容或者说教育起点的确定是合格教师的基本功。

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其中是否清楚并能清晰地在教学中呈现出教学内容的要素和结构是对教学内容把握与否的主要标志。人们日常谈的“备教材”,其实就是要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同时,彻底清晰教学内容的要素和结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素和结构也是一个合格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三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即通过什么方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应该说,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是身心特点,重点在认知特点)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

四是教学效果。无论什么学校,教学就要有效果。或者说,确定恰当的教育起点、搞清楚教学的要素与结构、采用恰当的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为的就是教学效果。没有效果的教学,自然是失败的教学,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无效教学。当然,就特殊教育而言,教学效果不见得仅仅是文化课的相应效果。

三类特校课堂教学现状如何?

盲校的课堂教学现状

对盲校11节课(语文3节,数学4节,英语、泥工、音乐和心理教育各1节)的研究有如下发现。

(1)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看教育起点

仅有4节完成了教案中预定的教学任务,占11节课的36.4%,高达63.6%的教师未能完成规定的内容。这个比例说明,即使是教师教育起点的确定没有问题,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把握欠准确,导致内容量的确定欠妥当。各节课及各个学科的任务完成状况如表所示。

(2)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在11节课中,笔者着重从教学过程、教师的表现(包括教学中呈现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度考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结果发现,教师不一定对教学内容的要素和结构有清晰了解。

以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为例,一些教师确定的目标似乎是给看教案的人看的,而不是为了约束自己的教学或者准备在教学中实现的。11节课中,居然有4类(6种)教学目标的描述模式。第一类这样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类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或情感与价值观);第三类是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四类是使用连词描述,如“学生在……加强……培养……进一步培养……”。

尽管这些目标的描述模式可能来自教学参考书或者来自管理者的要求,但其不规范的语言和明显的形式主义做派,实际上反映出对教学内容要素与结构的把握不到位。

(3)教学内容的呈现

毫无疑问,盲校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要遵循盲生的特点。例如,在低年级要多用触摸教具,在利用剩余视力的同时保护好剩余视力等。但研究发现,在11节课中,一共有5节使用了触摸教具,占45.5%,扣除其中通过触摸认识乐器的音乐课和需要触摸的泥工课,在其余9节课中,只有3节使用了触摸教具,仅占33.3%。

当然,不一定任何内容、任何年级都需要触摸教具,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大多数全盲学生而言,必要的触摸教具是不可缺少的。

与触摸教具不同,11节课中有4节使用了PPT,占总课数的36.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PPT并不具有大字课本的功能,仅作为一般的内容呈现手段而使用的,显然这些课的呈现方式不适应盲生的特点。

(4)教学效果

笔者并未对11节课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课后测量,但从课堂观察看,尽管教师教学任务完成的比例不高,目标描述也存在问题,内容呈现也有缺点,但学生的课堂反应尚可。这一方面说明教学效果尚可,另一个方面也透露出11节课的内容难度和密度可以继续加大。

聋校的课堂教学现状

笔者先后用两段时间对聋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先是考察了17节课,发现聋校教师对教育起点的确定、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教学效果4个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但因人们对聋生的问题更多集中在他们的记忆能力差、学习的变通能力差和学习效果差上,本文以另外11节课为样本,重点考察聋生这“三差”的可能的课堂教学原因。这11节课包括5节数学,6节语文,一年级3节(数学1节、语文2节),二年级2节(2节语文),三年级2节(数学、语文各1节),六年级4节(数学3节、语文1节)。

(1)聋生记忆力是否真差?

我们常抱怨说聋生的记忆力差,记不住公式、定理、概念等。但从一般的发展情况看,聋并非导致其记忆力差的诱因。记忆和理解、熟练关系密切。就课堂教学而言,理解、熟练、记忆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加强理解下的记忆训练才能保障聋生记忆的形成,才能熟练。

然而,从11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几乎每一节课都缺少有意识的记忆训练或要求。当然,记忆的手段并非仅是背诵、默读等,各种练习、看书也是。但总体而言,聋校教师没有普通学校教师那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记忆训练的环节,聋生自然就失去了大量的记忆训练的机会,其学过的知识自然就不扎实,就“容易忘事”,就“学过的东西很容易忘记”。记不住,理解自然就有困难。缺乏有意识的训练记忆,其记忆力自然就差。

(2)聋生知识的变通能力差

和前述聋生的记忆力差一样,其变通能力也和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就课堂教学而言,采取变式是培养学生变通能力的基本方法。当学生记住了、理解了,又见过多种变式,其变通能力自然就形成了。

然而,考察发现,11节课中没有一个教师有意识地使用变式进行教学。其中一位教师有使用变式的意识,把平移的例证列举了两类,即平行平移和斜向平移;但是,最需要的之字形变式平移(两组以上不同平移路线构成的连续平移)却没有想到,而这最能体现平移的本质。

当然,变式并非仅是数学教学才需要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例如,一位教师讲授“你、我、他”时,完全可以使用变式扩大教学效益,如用“你、我、他”组词造句,还可以很自然地变为“她”“它”。可惜,教师没有这样做。

(3)教学效果

毋庸置疑,聋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更好,但是聋生的数学、语文成绩达不到应有水平(参见笔者对聋生语文数学成绩的相关研究),之所以这样,与聋校教学过程关系密切。从11节课状况来看,有3个问题最为明显。

一是概念教学问题较多。教师们并未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概念教学,甚至都不清楚何谓概念教学。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一年级识字课时,讲“解放军”词义时,展示并讲授海军、空军和陆军的图片,但导弹部队、网络部队等未能列举,这就没法使聋生形成准确的“解放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可能也不明白其准确内涵)。

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儿童而言,采用列举的方法让儿童形成初步的概念并非不可取。但是,高年级尤其是讲授某些学科概念时,就应该从内涵的角度、以定义的方式讲授。否则,学生不仅形成不了科学的概念,还不能有机地使用它,进而导致记忆效果差。例如,有位数学教师上六年级“平移”时,一节课内通过课件、图形、板书等手段和学生讨论了“平移”的现象与特征,但最终却没有给出平移的科学或学科定义,使概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教学的恰当密度堪忧。课堂教学的恰当密度反映的是单位时间内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量或能力形成需要的练习量是否合适。恰当的密度应该是学生既能够掌握、又不疲劳的知识量或练习量。但观察发现,11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都偏少,达不到应有的密度。当然,教师会说进度赶不上、学生们学不会。是的,这和概念教学、记忆训练密切相关。教学密度是恰当教学的自然积累,没有形成概念和相应的记忆量,进度难赶是正常的。

三是以视觉为主、多感官配合的导向不明显。从11节课来看,尽管教师们都使用了手口系统(手语和口语的配合),但总体而言,缺少同时有机地使用其他系统,即不能把“听、看、口、写”有机结合使用。例如,在一年级的两节拼音识字课中,两位教师也仅是拼音、口语和手语的并用,并不是把汉字、手语、拼音、口语以及看话、听话、看手等相互联系起来使用,这自然会降低聋生的学习效果。

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

(1)教育起点的确定

我们考察了培智学校的19节课,对其教育起点是否恰当设置了3个标准:教育起点过低、教育起点恰好、教育起点过高。考察发现,19节课中17节教育起点过低,2节课教育起点过高,教育起点恰好的课没有。

(2)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根据是否把教学内容要素化和结构化要求,对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评价可以分成3个层次:未达到内容要素与结构清晰的程度、达到和较好达到。结果发现,19节课中有8节课的内容要素不清晰,步骤(结构)不明确,即未达到明确要素与结构的程度,占19节课的42.1%;7节课要素与结构达到清晰的要求,占36.8%;有4节课较好达到了要素与结构清晰的程度,占19节课的21.1%。

(3)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生特点的适合性

19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不能体现培智教育特点的有5节,占26.3%;部分体现或基本能体现培智教育特点的有9节,占47.4%;5节课(占26.3%)较好地体现了培智教育的特点。在教育起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素与结构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3个方面,教师们做得最好的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这说明,尽管教师把握教育起点的能力较差,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也不高,但基本上知道智障儿童的课堂要有培智教育的特点。

(4)教学的效果

19节课中,有4节课(占21.1%)教学效果很差,11节课(占57.8%)教学效果一般,4节课(占21.1%)教学效果较好。应该说,以目前教师的水平,有21.1%的课教学效果较好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如何改进特校课堂教学?

一是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培智学校的教师同样需要具备学科素养,以为培智教育简单不需要多少学科知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是特教教师要有认真严谨的从教态度。教学态度不认真、不严谨,即便有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没法保障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是特殊教育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主要活动。领导抓教学,教师钻研教学,不能总做表面文章,而不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

四是提高学校领导者的能力。学校领导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起码的特殊教育知识和理论,对教师教学方法运用得正确与否具有一定辨别能力,这样才能带领教师撸起袖子加油干,踏踏实实抓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正确途径,是中国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题图来自网络

------------------------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我国六、九年级聋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及内在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版,(6):47—53.

[2]刘全礼,兰继军,徐景俊.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概论———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及实施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本文刊发于《现代特殊教育》年第4期,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编辑

云海

▲向上滑动









































利多卡因乳膏
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zlyz/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