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江西作家文坛第期李其荣长篇小说节

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454959.html

大型文学系列丛书第二卷《月光地》即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下册。

绣球情缘

作者:李其荣

插队落户

1

知青,共和国一代骄子的名号。在万人的巨大洪流中,志众仅仅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他是“老三届”的一员,他不能不跟着洪流前进。但这段经历,对于志众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

志众下乡插队那年刚满十八岁,在“老三届”中算不上大,一米七十的个头,在同龄人中也算不上高。但他那对浓眉大眼却格外的出众,有人甚至说他那略小一号的脸庞配不上这对迷人的大眼睛,浓眉大眼里透出的精气神也超出了他的年纪。他是三江六中初三毕业班的学习委员、团支部委员和语文、几何课的科代表,还被评为三江市“五好青年”,也算是“老三届”中的佼佼者。但上山下乡的经历,却令他备受考验。

所谓“老三届”,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三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总称。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话,下乡那年他本该是高中毕业,即将跨进大学校门了。小学毕业时,他曾和同桌的女同学约定,六年后在北京大学相见。没想到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让志众的大学梦落空了。

年12月21日,在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三年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晚的“全国各地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时间里,播出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新闻通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一场改变千万知识青年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此波澜壮阔地在全国城乡展开。

在这股洪流中,三江市当然不会例外。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紧张动员和准备,三江市首批二千多名“老三届”知青于年2月9日出发去本市农村插队落户。

出发前,志众从学校公布的红榜上知道自己和同班好友官观分到了二保公社伏虎大队。

由于父亲在铁路工区工作,志众从小在农村小学就读,对农村的情况还是略知一二。由于弟妹多,他过早地承受起了辅助父母的“重担”,下地种菜上山砍柴也成为了他日常的“作业”。但他对二保和伏虎的情况却毫无所知,对插队路上的险恶更是茫然不知。

志众沉浸在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的激情中,憧憬着如何在广阔天地里锤炼红心。

志众的行李很简单,肩上背着裹上了防水油布的被褥和黄色军用小挎包,手里拎了个装有脸盆等物的网兜。几件换洗衣服就裹在被褥中,洗漱用具和饭盒则全部装在网兜里,挎包里装的是“红宝书”和学习用品。

出发那天,三江市人民体育场和位于江滨路的灯光球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根据市革委会的安排,凡是乘坐汽车下乡的知青集中在人民体育场出发,凡是乘坐火车和轮船下乡的知青集中在灯光球场出发。志众根据安排,背着简单的行装,早早来到了人民体育场。

志众没有进入到人民体育场的中央,而是在进口处等候着官观。

官观是志众的同班好友,也是同龄人。一米七六的个子让志众自惭形秽,也许是家中独子的缘故,官观的身体较志众魁梧多了。四方脸,浓眉下的双眼透出一股英气,可惜这股英气被脸上的乳毛抵消了,给人以羽毛未丰的印象。

广场四周插满了彩旗,贴满了标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和“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两幅巨幅标语最引人注目,米环形跑道上停满了公共汽车和各种型号的货运卡车。

志众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车,心情很是激动。心想,三江市革命委员会可能将市里所有的公共汽车和工矿企业的卡车都调来了。

这时,官观背着行囊来了,官父官母也跟在其左右。官观本来是可以不下乡的,但他坚决要下,学校只好批准了。

三江市内三所中学的六六、六七、六八届初、高中生约人和前来送行的数倍于插队知青的家长、同学、兄弟姐妹都挤进了人民体育场。体育场内一片欢腾:锣声、鼓声、歌声、笑声、哭声、喊声,响成一片,间或还有口号声和呼唤声;高音喇叭里不时地播送革命歌曲,不时地播送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语录,一会儿又播通知要求,一会儿又高呼口号,场面热闹而又嘈杂。

欢送仪式很简单,领导讲话和知青代表、革命家长代表发言后,三江一中的知青代表还宣读了“在农村和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倡议书。接着,就是宣布乘车安排。

志众终于听清楚了,去二保插队的知青先坐汽车到溪西,然后在溪西坐森林小火车到二保。

9时整,志众告别前来送行的父亲和妹妹,官观告别前来送行的父母,一起登上了开往二保的汽车。在向汽车走去的瞬间,志众看到,父亲的眼睛湿润了,但他却不以为然。尽管志众知道父亲是从学习班上专门请假来送他的,但浑然不知此刻父亲的心绪。

少年不知愁滋味。志众被场景所感染,沉浸在狂热的“到农村去干一辈子革命”的幻想中,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

万人空巷。从人民体育场到出城的街道,从灯光球场到火车站,从灯光球场到三江码头,沿途都是前来送行的市民,大家挥舞着小旗,敲锣打鼓,时而振臂高呼,时而挥臂欢呼。

“欢送,欢送,热烈欢送!”

汽车上,下乡插队落户的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感到无上荣光;街路旁,孩童们随车追逐,亦有家长暗自垂泪、漠然无声。

震耳欲聋的欢送声难掩整个城市对知识青年们未来的愁怅,难掩父辈们对子女前途的担忧。

2

志众和官观相扶着登上了汽车,占据了车沿的位置,以便领略满街的热闹。满怀着革命热情的志众和官观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从登上汽车的那一刻起,他俩的身份已悄然改变,从青年学生已然转变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

汽车出城后,大约走行了半小时左右,停靠在溪西贮木场的小火车站前。带队老师叫大家下车,改乘森林小火车前往二保。

小火车很破旧,车厢的座位也不象大火车那样一排排的,窗明几净。小火车只有靠着窗户各一排座位,没有行李架,有的窗户甚至没有玻璃。但车厢内外都贴了毛主席语录和欢迎标语,迎合了当时的形势与气氛。小火车头也不是蒸汽机的,柴油机的突突突声和油烟弥漫在车厢里。小火车的速度也不是很快,摇摇晃晃,上下颠簸路轨很窄且不平顺,可以看出明显的坡道,弯弯曲曲地沿着山边和小溪延伸,很少有从村子中间穿过的。

乡村的景色很好,翠竹绿树掩映着村庄,蜿蜒的溪水在村前流淌,抑或还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虽是二月,春寒料峭,但到处都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一路上,知青们的兴致很高,只有少数几个女知青由于想妈妈暗暗地在抽泣。多数知青还在沉浸亢奋中,一路高唱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和《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心》等革命歌曲。

志众、官观和同班的男知青们高谈阔论着,互相打听着各自的插队地点。几个女知青依偎在一起,一边说着悄悄话,一边开导劝说想妈妈的同学。

小火车晃晃悠悠、走走停停,越过了一条条溪涧,绕过了一座座山梁,经过了一个个村庄,终于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停靠在二保村旁。

40里路,小火车居然走了2个多小时!正午的阳光告诉志众,已经12点了。

志众已经有了饥饿的感觉,便问官观:“怎么样,肚子饿了吗?”

官观拍了拍肚子:“早已饥肠辘辘。”

又是一片红红的“海洋”!前来欢迎的贫下中农举着红旗,敲打着锣鼓,喊着口号,挤满了进村的小道。

志众和官观背起行囊走下车厢,知青的队伍很快就被热情的贫下中农瓦解了,张三背行包,李四拿网兜,知青们几乎是被簇拥着走进公社礼堂的。

公社礼堂里备好了午餐,午餐很丰盛,这是志众除年夜饭外吃到的最好一餐。欢迎会是在午餐席间进行的,很简短实在,没有很多的客套话,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听着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介绍二保的概况和各大队的地理分布。

这时,志众和官观才知道伏虎大队在二保的西南面,距二保十五华里,位于三县交界处,是当年共产党游击队的基点村。听说是当年游击队打游击的基点村,志众心生崇敬,心想,能在当年游击队打游击的地方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上荣光,更加坚定了自己“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决心。

二保既是公社所在地,也是二保大队的所在地,村庄比较大,在一个山间平地上,周边还有三个自然村,也归二保大队。村里有一条不足五十米的小街,有一些商店,但不多,除了供销社还是供销社,只是分了百货、食杂、日杂、生产资料等几个门市部,还有个卫生院和小学校。

二保大队也接收了部分插队知青。志众心想,分到这里的同学真幸运,离公社这么近,交通生活也都方便,十分羡慕。

午餐后稍事休息,来迎接知青的各大队支书和贫下中农代表便开始和所在队知青见面,相互熟悉人头。

下午一点半,知青队伍开始分解,由各自所在大队的支书带回。

“再见。”

“老师再见。”

“欢迎到伏虎来玩。”

“欢迎到西山来玩。”

知青们相互打着招呼,和陪伴而来的老师道别后,在各大队支书和贫下中农代表的带领下向四周扩散,沿着一米见宽的沙石小路走向了各自的归宿。

分配到伏虎大队插队的知青有10人,6男4女,一路同行的还有分配到石城大队的10名知青,也是6男4女。

前来领人的伏虎大队江支书告诉志众:“石城和伏虎在同一方向,在十里亭分岔,都是十里平路五里山路,一个半小时就可以走到。大家不要怕路远,西山大队距公社还二十五里呢!”

除了六六届初中的5位同学,其余14位志众都不熟悉。因此,一路上,志众没象乘车来时高谈阔论,没有太多的言语,自顾自背着背包提着网兜和官观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山路漫漫,越走越长。山路漫漫,越走越慢。

说是十里平路,其实也是上坡路,弯弯曲曲的,只是看不出而已。一路的向上,向上,再向上。

在视距稍好的地方,志众目测了一下,至少是百分之二的上坡。也就是说,走完这十里路,在等于在垂直面上已爬升了多米高。

十里平路,对于志众来说,根本不在话下,太平常不过了。他上高小时,从家到中心小学的距离就是十里。有时,他用45分钟就能走完它。但今天,他也感到有点累。同行的队伍里,已经有许多人掉队了,个别女知青甚至瘫坐在路旁,有点举步维艰了。等到十里亭,这十里平路居然走了一个半小时。

十里亭十里亭,十里之后一座亭。走了一个半小时后,果然看到了一个亭子,还有一座石桥。

亭子是风雨亭,常见的八角亭制式。亭内有“美人靠”,可以供行人休息。令志众奇怪的是,八角亭只有三面有台阶。石桥是座拱桥,由条石筑成,约五米见宽,弯弯的似张弓,桥壁上爬满了青藤,满满的都是沧桑感。

八角亭周围和拱桥两侧,簇拥着数十棵参天大樟树和红枫树。江支书告诉志众:这是上百年的风水林,任何人都不准砍伐。

江支书还告诉志众,这个亭子和拱桥都是清代的建筑物,原来亭上有匾、桥旁有碑,“文革”开始时被红卫兵小将破“四旧”砸掉了。

其实,十里亭是个分界亭。径直往前五里到石城,过桥五里山路到伏虎。

“看来上天安排得还算合理,伏虎、石城都还有五里。”志众对官观说道。官观点点头,不置可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石城的知青分手后,刚缓过劲来的伏虎知青们在过了桥后才发现,自己已然进入了人生第一个“严峻”考验。

原来,茂密的风水林遮挡了知青们的视线。过桥后不到百米,小路突然“没”了,一座陡峭的大山挡住了知青们的去路。原先的小路就象一个折向天空的箭头,向着大山的高处延伸。大树纷纷向左右后退,平缓的小路变身为“天阶”,知青们仿佛是在向苍天攀登。

“天阶”没有扶手,也没有一级一级的台阶,有的只是在近乎50度的陡坡上简单地用锄头挖出了一个个赖以踏脚的“坑”,左一个右一个地相互向上攀升。

“啊呀,我的天呀!这路怎么走呀?”官观惊讶地叫了起来。知青们也都面面相觑。

正在大家为难时,江支书抽出身后的柴刀,就近在路旁砍下了十来根小杂木棍,一一递给知青们。

“来,大家拿着木棍,撑着向上走,就可以省很多劲。等会大队的社员们会来接你们。”

话音刚落,七八个青年社员就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前方的小路上,他们拿着扁担,像猴子般地跳跃着来到了知青们的跟前。他们抢过知青肩上的行囊和网兜,往扁担上一挂,毫不费劲地挑上就拉着知青往上走。

志众被突如其来的这一幕震惊了,“刚才怎么就没看见他们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突然,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跃上志众的心头。“这不正是我们知青的求索路吗?”志众心头一热,赶紧向山上走去。

山路越来越难走,就象是登天梯一样。还没走出二里,大家的呼吸就急促得象拉风箱似的喘个不停,脚也不听使唤了,腿肚子像抽了筋似的绷得老紧老紧,每走一步都在颤抖着,每走一步都有无法忍受的疼痛。有几个知青甚至是用手扶着上方的“坑”爬着向上行。

身为独子的官观那吃过这样的苦,他早已是累得不行。但他仍顽强地坚持着……

一位女知青实在忍不住了,不禁失声痛哭了起来,哭声随着喘息一起一伏、断断续续。哭声像传染病似的影响着大家,令另三位女生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哭了起来,也令前来迎接的贫下中农代表们手足无措。

女知青的情绪直接影响了男同学,有的男同学也激动起来:“我受不了了!”“我走不动了!”“我不想走了!”

只有志众和官观没有吭声,仍默默地忍受着“走路”的艰辛。

江支书看此场景,不由心生疑惑:“这班学生俤真难侍候。他们能在伏虎村扎根?”但转念一想,难怪这些城里人,平时就没有走过山路,要不毛主席咋叫他们下乡来接受我们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呢?

江支书毕竟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心想还是要给知青们鼓劲,抓紧上山,要不太阳下山,路就更难走了。想到这,江支书便大声喊了起来:“知青同志们,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伏虎是革命老区,是共产党红军打游击的地方,大家要向革命老前辈学习,坚定信心,战胜困难。”接着,他领头唱起了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随着江支书的歌声,大家也大声地唱了起来。在毛主席语录歌的鼓劲下,知青们的情绪显著好转。短暂的休息后,大家继续前行。还好,此后的山路较前趋缓了不少,“坑”没那么多了,坡没那么陡了,大家终于赶在天黑前走到了伏虎大队大队部所在地----上伏虎村。

当地农民只要一个半小时就能走完的十五里山路,知青们用了三个多小时才走完。

快接近村口时,志众回过头想看看山下,结果发现半山下也有个村庄,便疑惑地手指着山下的村庄问江支书:“那是什么村呀?”

江支书答道:“那就是石城大队呀。那边也有条路通下伏虎,也可以到上伏虎。这是条古道,有石阶,虽然好走些,但路要远三四里”。

志众没能理解。

村口传来了锣鼓声,志众赶紧把思绪收了回来。

太累了!知青们双手扶膝,气喘嘘嘘,个个象散了架似的,赶紧在村口找地方坐下。

两个初二的男知青愤愤地说:“什么鬼地方!明天就下山回公社,转到好一点的大队去。”“都是上山下乡,凭什么他们可以在平地,而我们要到高山?”

志众虽心有不满,嫌山太高,但没敢说出来。他见大家坐在地下不想起来进村,便大声说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知青们,还是赶快进大队部解决肚子问题吧。”

于是,知青们才走进村子,走进大队部。志众心想,要不是肚子闹革命,幻想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大家可能连大队部都不想进去。

走进大队部,知青们又一次惊呆了!

大队部礼堂连个汽灯、煤油灯都没有!更别说电灯了。四根柱子架起的两根横梁上,分别挂着四个用铁丝编就的火篮,有人不断地往火篮里添松明,燃烧松明的火光一闪一闪地照亮了整个大队部,四团黑烟则向屋顶升腾而去,屋子里弥漫着松明的特有味道,间或还有“哔里啪啦”的松明的燃爆声。此情景,要不是礼堂正面的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大家弄不好还以为是《智取威虎山》电影中的威虎厅呢!

晚饭算不上丰盛,和公社的午餐相比,明显差了一截。但有志众爱吃的冬笋、香菇等山珍,志众还是满心喜欢,累也减去了一半。

饭间,江支书简单介绍了伏虎大队的概况,对同学们说:“饭后大家还要分到生产队去,二三个人一个队,三个自然村,路都不远,一二里,最远的三里,大家还要再坚持走一会儿。”并将分队情况向知青们说了一下。

听到这,知青们不干了!“还要走啊?!不走了,走也走不动了,今晚就在大队部过夜了。”

“好,好,好!尊重大家的意见,今晚不走了,明天再说。”知青们闹起了情绪,江支书也毫无办法,知道拗不过知青,便宣布今晚不走了,明天上午在大队部开欢迎会,会后再去生产队。

这时,志众才意识到江支书用心良苦。走这条“近”路,原来是为了不路过石城和下伏虎,怕同学们赖在半路不走了。

江支书只好交代几位生产队长,赶快把竹床竹凳拿来,搭临时床铺,让知青们早点休息。

安排好这一切,江支书也准备回家休息。他的家在下伏虎村,于是对志众和官观说:“你和官观分在下伏虎村,还有三里路,但都是平路和下坡路,要不要跟我走?”

能和支书一个生产队,这是志众和官观没有想到的。志众和官观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当晚就去。呆在大队部也不是办法,反正都是要到生产队去的,当晚去还能给支书留下个好印象。志众和官观点点头,算是答应了。于是,俩人就跟着江支书走出了大队部。

江支书顺手点燃了一根干竹片后,又拿了一把竹片,大约十几根的样子,领着志众和官观往下伏虎村走去。志众和官观的行李,则叫一名也住下伏虎的社员挑着。

竹片的火光不是很亮,大约只能照眼前的三五米远,四周仍是一片漆黑。“为什么用竹片而不用油柴(松明)来照明呢?”志众纳闷着,便向江支书发问。

江支书回答道:“油柴适合室内照明和引火用。在野外,它掉下的炭渣还有余火,容易引燃路边的干草,比较危险。而竹片是经水泡过的,已经脱脂,燃烧比较完全,炭渣掉地上已经没有什么热度了,比较安全。所以,我们走夜路,都是点竹片。”

志众油然而生敬意,心想,贫下中农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竹片由于是朝上举着的,因而燃烧得也不是很快,每走一二百米换一根,当江支书手中的竹片快烧完时,下伏虎村到了。

黑暗中,志众隐约看出村里大概只有十几座房子,心想,小村子,人口应该不多。

志众和官观的“新家”是一座木结构的房子,黑暗中也看不出所以然。江支书“吱呀”一声打开了东厢房的房门,一股扑鼻的霉味便飘了出来,志众不由自主地倒退了几步。

江支书见状,笑了笑说:“咱这地方就是这味,潮湿,住久了就习惯了。洗一件衣服,要是没太阳,十天都干不了。”

听说衣服洗了十天都干不了,志众更加惊愕。

江支书说:“别怕,我们家家户户有火笼呢,烤烤就好。”

说着,江支书就着竹片的火光点亮了煤油灯,罩上灯罩后,房间便亮堂起来了。

房间里的家具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两张单人床,一张旧书桌,除此之外就两把长凳。单人床的床板是竹子做的,两把竹制长凳,架着竹床板,一坐上去,床铺就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江支书赶忙帮助志众和官观整理铺盖,好让志众和官观早点休息。

“好了,你俩早点睡吧!今天走累了,好好休息。”江支书整理好床铺,和志众、官观打了个招呼,转身就走了。

江支书走后,官观和志众躺在床上犹豫起来。“难道我们就在这里扎根一辈子了?”险恶的环境逼使他俩认真思考起来……

从城市到乡村,从学生到知青,一天的巨变和几十里路的迁徙,身体的疲惫和身心的劳累,令志众的意识逐渐模糊了起来,不一会儿,两人进入了梦乡。

睡梦中,志众感到一阵云雾涌入了房间,云雾将他和官观抬起到云间,随着云雾,他们犹如仙人般地飘渺在天空中,一忽儿高,一忽儿低,一忽儿快,一忽儿慢,翱翔在实现理想的天空。

忽然,云雾退出了窗户,一阵急促的雨声将志众惊醒。“哦,天亮了,下雨了”,煤油灯“噗”的一声熄灭了。原来,煤油灯亮了一夜,灯油已经耗尽。

志众扯了一下被子,感觉被面上附着了一层细细的毛茸茸的露珠,一摸竟是湿漉漉的。志众失声问道,“怎么回事呢?屋顶漏雨了吗?”

“不是。是山间雾气涌入了房间,冷热变化使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在布纤维上使然。”官观答道。

“嗨,这么简单的物理学现象都忘了!”志众自嘲地说了自己一句。

“哎,我们还是抓紧洗漱吧!”官观说。

“好咧。”

志众和官观刚洗漱完毕,江支书便来叫吃早饭。早饭可简单了,和城里差不离:糟菜就稀饭。志众在家里也是这样吃的,霉干菜就泡饭,一菜一饭。

山里的天气,一天三变。刚才还下着雨,这会儿太阳又冲出迷雾露出了笑脸。

志众这才看清,下伏虎村总共只有5座木屋,很是破旧,象是祖上留下的,房子两端的山墙是干打垒的,可以起到隔火消防的作用。5座木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几乎是上座房子的基础和下座房子的屋檐一般高。屋前的道路是青石板的,经常行走的部分磨得十分光亮,看上去就知有些年份了,给人一种沧桑感。

志众心想,新中国成立都20年了,下伏虎村连座新房子都没有。

欢迎会是上午9时召开的。早饭后,分配在上伏虎村和岭头自然村的3位男知青带着行李下山了,并表示要转到其他村插队,再也不来伏虎了。这两村的队长和贫下中农怎么挽留都没留住。江组长得知情况后,便派了一名队长跟踪而去,以防意外。

在知青欢迎会上,江支书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口才。他没有提纲,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从大队的阶级斗争讲到文化大革命,从文化大革命讲到“斗批改”,最后才讲到大队的详细情况。

原来,伏虎大队是二保公社最边远的大队,也是三江市四个著名的高山大队之一。全大队坐落在虎山的北麓,处于三县交界处,三个自然村分别在三道山梁上。山高林密坡陡,日照也少,全大队没有一块上一亩面积的水田,有的都是“漏底田”和“斗笠田”,全年只种一季水稻,旱地只能种地瓜。

“文革”前,村里的经济还可以,白笋干和土黄纸很有名,手工制作的土黄纸还是外贸商品。但现在,很多副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大量的竹木资源由于交通瓶颈的制约卖不出去。十个工分值才三四毛钱,一个全劳力一年挣的工分,还不够全家买口粮。由于海拔高,伏虎大队也是二保公社少数几个没有电灯、不通电话的大队之一。大队贫下中农的生产生活还是比较困难,有时连买一张红纸,也要向供销社先赊账,待生产队年底分红时再结算。

介绍完村里的情况,江支书的话锋一转,就转到知青头上来了。“你们不要向早上逃跑了的那三个人学,逃跑是最可耻的,要是在战场上,我都可以枪毙他们。我们伏虎村是革命基点村,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这么点困难就逃跑了,怎么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怎么反修防修?你们看我们贫下中农,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又有哪个逃跑了?经不起考验,就接不了革命的班!所以说,毛主席才叫你们下来接受我们的再教育,才叫你们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说着,江支书又激动起来:“毛主席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毛主席又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主席叫你们到农村来,就是叫你们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的,你们任重道远呀!我们伏虎大队的明天,就看你们的了!”

说完,江支书洋洋自得地自己带头鼓起掌来。

江支书的侃侃而谈,知青们并没有完全买账,却为志众和官观揭开了“伏虎村为什么这样穷”的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志众插队伏虎的信心。会后,其他五位知青茫然不知江支书讲了什么,志众和官观也私下里嘀咕:“这种落后面貌,靠我们能改变吗?”

作者简介:

李其荣,福州铁路退休干部,高级政工师,从事宣传工作26年,曾任职福州铁路分局宣传部、《南昌铁道》报社福州记者站。出版有《福建铁路建设历程》《风景当下》《耕心匠文》等著作。《绣球情缘》是他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江西作家文坛

总策划主编:王水秀,作家,影视剧作家,编审

执行主编:长虹,作家,影视剧作家,诗人

副主编:

金耀,作家,高校教师

万千,作家,诗人,福建省作协会员

李春霞,作家,影视剧作家

版面设计:荣清

本期图文编辑:熊雪漪

文学艺术顾问:

余述平孙海浪郑允钦邓涛

裴强健张光烈刘志显夏天雪

刘圣张瑞权胡保国李进

文坛宗旨:

弘扬正能量,发掘好作品,择优采用。展示作家才华,培养作家的摇篮,扶持鼓励文学新人。

本刊栏目:

一人物专访[有成就的人物]

二小说

三散文

四诗歌

五杂文评论

投稿须知:

未在平台发过的原创作品,严禁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投稿前多作检查,发来定稿作品。

文坛对稿件有修改和配图的权利。欢迎提供图片。

本期推出的作品,阅读量最少,否则不再推送。

读者赞赏金,七日后结算。百分之六十为作者稿酬,四十为平台经费。赞赏金不足10元不结算。

投稿加主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zlyz/13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