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喜欢熬夜压力大你必须正确认识突发性耳聋

人在接受声音时,是沿外耳、中耳、内耳、中枢这条通路进行传导,通路上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短路」都会导致耳聋。

突发性耳聋或称「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患者一般没有耳部传音结构的明显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声音的感受和感觉受损。在纯音测听检查中,表现为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程度大于或等于20分贝。突发性耳聋好发于50-60年龄段人群,但近年来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通常认为,15%的患者能够明确病因,一般认为,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如通宵加班,或打麻将、玩游戏等是诱因。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突聋为少见病,多为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与年轻人无关。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规律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在临床上,几乎每周都会碰到几例突聋的患者,且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以至于流行「突聋偏爱白领」的说法。

误区二:年龄大了,机能减退,听力下降常见。

突聋需要与老年性聋区分。

突聋,多为单侧,一般发生在一侧耳且左耳略多于右耳,两侧都出现突聋的几率非常低,约为2%左右。且听力下降突然发生,多伴耳鸣、耳闷或头晕。

老年性聋,为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且无突然加重的情况。

如果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就不能置之不理。

误区三:听力下降、耳鸣、头晕,多为休息不好或是感冒,休息下就好。

当我们患病时,多休息是最基本的,但仅靠休息远远不够。

另外,感冒是一般人不舒服时候的「垃圾桶」,一般有身体不适,首当其冲认为感冒。殊不知,感冒以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四肢乏力等为主,合并中耳炎时,才会有耳闷、耳鸣、听力下降。

但突聋患者,以耳部及前庭症状为主。

误区四:听力下降,等忙完了,有时间再去治疗。

最好的治疗时间为发病72小时内。

很多患者因为不重视,造成错过最佳的治疗期,虽经过治疗仍有很多患者有所恢复,但遗憾的是不能完全康复了。

误区五:去门诊吃点药就行。

有的人出现耳鸣、头晕,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一侧听力下降,以为是大脑的问题,于是去内科门诊吃药治疗。

门诊口服药物治疗,剂量及强度均不足,难以保证效果。

常见的三个担忧

担忧一:突聋能治疗好吗,能恢复到正常的听力吗?

突聋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疾病,需要第一时间进行诊治,尽快用药,能大大增加治愈的几率。

担忧二:单耳突聋会影响另外一只耳吗,会复发吗?

临床上遇到过一侧耳突聋了,过段时间另一侧耳也聋的情况,但几率非常低,大概不到1%甚至更少。所以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不必太担忧。

担忧三:以后是不是不能戴耳机听音乐了?

短期地、适当音量地听舒缓音乐,是可以的。

但长期、大音量,如戴耳机睡觉、在地铁的高噪音时听摇滚类音乐等等,对内耳毛细胞损伤很大,可能导致噪声性聋,应避免。

很多患者突然耳聋一时难以接受,难以面对,可能会引发严重心理障碍,甚至走上绝路。

突然耳聋怎么办?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勿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悦。避免感冒,预防病毒性感冒。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减少烟、酒、咖啡等带来的刺激。

远离噪音。噪音会损害耳朵功能,若长期处在噪音环境下,应做好耳朵的防护措施。

忌挖掏耳屎(盯聍)。少量盯聍有助耳朵健康,多余的盯聍会定期随运动排出体外,所以不必经常挖掏耳朵。

一侧耳聋后,特别应该保护健侧耳的听力,应该避免接触噪声;避免耳毒性药物,比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和消炎痛;避免耳外伤和耳部的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zlyz/11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