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聋>>疾病描述>>七耳聋与助听器科普之助听器发简史>>
在助听器诞生以来的这些年的历程中,核心技术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主流助听器为数字助听器,与过去的模拟助听器已经有了革命性的改变,不仅是与模拟机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从单一的声信号放大与削峰处理转变为处方公式的多频段压缩与最大输出控制),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延伸,是对助听器作为健康监测工具的大胆探索。而且除此之外还有调频助听技术与蓝牙技术、MFI技术等的应用,方便了听障人士在接听电话、听音乐、看电视等时候的清晰聆听。助听器的功能在趋于多样化,越来越适应现代人丰富的社交与生活环境下对聆听的需求,大功率与小外观不再是天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相信在未来,所有的一切都将做得更好。
我们今天跳出国界,从大的、不很严谨的非专业角度来看看助听器走过了哪些发展历程。
一、原始的集声助听器时代(18世纪以前)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原始的助听装置都是用物理原理来放大声音的,它也可以看做是助听器的前身,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助听的原始手段。它以类似于喇叭和号角一样的形状来放大声音,通常是比较笨重的,随身携带并不方便。虽说也有比较小型的装置,但是总体来说都是很原始、粗劣的声音放大,并不能契合所有有听力需求的人的具体情况。
二、碳元素助听装置时代(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
碳元素助听器包括炭精麦克风、3~6v电池和磁性耳机。原理是声音传入麦克风引起电流波动,利用电磁学原理被放大的电流到达受话器时产生磁场,磁场引起受话器的振膜振动从而发出高于原来声音20~30分贝的声音,达到声音的放大作用。当然这个时代早期的体型也比较大,后期虽然体积变小,但随身携带的稳定性太差,很容易故障。
三、真空电子管助听器时代(20世纪早期到20世纪中期)
真空电子管在年首次应用到助听器领域。真空电子管需要两个电源,一个低电压电源加热电子管的灯丝,使之发放电子,一个高电压电源驱逐电子到达阳极。真空电子管助听器就是利用来自麦克风的小电压控制大电流的波动,从而做出大功率的放大器,以70分贝增益达到dBSPL的输出。这个时代早期的助听器体积也比较大,到了后期体积得以进一步缩小。
四、晶体管和整合电路助听器时代(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期)
20世纪中期,得益于晶体管的商业应用,助听器的体积相较于真空管时代小了很多,部分助听器可以戴到头部,与前面的时期在外观上有了很大的区别--更加美观了。这时早期的助听器类型有发夹式、眼镜式等。随后,耳背式助听器开始取代它们从而占据了主流。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应用和麦克风技术的进步使得助听器的性能得以进一步提升。20世纪末期,完全耳道式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