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历史的缩影,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历经漫长的岁月,在典籍文献中,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下,成语不断产生、发展和演变,并逐步走向成熟。时至今日,大量成语仍然在现代人的行文中被广泛使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最初认识成语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故事,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当时家里条件差,到五年级才得到一本成语词典,为了在写作文时能借用一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语词典作为工具书便常常拿来翻阅,也就知道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与民“约法三章”的汉高祖,能忍“跨下之辱”的韩信,为求才“三顾茅庐”的刘备,还有风流潇洒又不失真性情“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王子猷。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个人处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无不在一个个简短的成语中得到充分体现。
再见成语是女儿六个月大时。手掌大小的方形抹角卡片,一面是带拼音的四个黑体大字,另一面是彩色的成语故事图画,孩子刚能坐住就近乎虔诚地举到女儿面前,我一张张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给她听,也不知道在她脑海里能留下多少痕迹,卡片倒是已经就着口水被啃得面目全非。再大一点,就天天给她讲成语故事,教她背四字成语,到上小学时,成语接龙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就是写日记的时候就一个也想不起来用。那时我是恨不得把所有的书本煎炒烹炸嚼碎了喂到她肚子里,吓得女儿好几年都不愿意看厚点的书,着实是受了内伤。
一转眼,女儿高中了,作文也能洋洋洒洒地写千百字,已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成语,典故和名人名言也能信手拈来,看来小时候的碎碎念没有白费,就连你给她讲“道理”的时候,她也会翻着白眼不紧不慢地反驳你两句,言简意赅,接得恰是时候,堵得你剩半句,说不出来,咽不下去,心塞加词穷,看来十年来小妮子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不容小觑。得!到公园转一圈咱自己消化消化去。
重读《成语故事》是因为公司近期将要举办成语大赛。一杯茶、一盏灯、静坐窗前,捧书卷、闻墨香、细细品读。不惑之年褪去浮华,不再急功近利,不再求知若渴,无关比赛,无关名次,一字一句慢慢地、再慢慢地,穿越时空走进成语背后的故事。或大气磅礴,或快乐活泼,或血雨腥风,或诙谐幽默,或振聋发聩,或润物无声……它们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日常生活、文学艺术、文化习俗、道德风尚和理想志趣等,浓缩成一个个深刻隽永的片段。
阅读成语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即明其义又知其源,不仅重温精彩的故事,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今天,作为汉语言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成语与人们的生活及个人成长密不可分。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的清雅世界,品味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妙趣横生吧!
供稿单位:国网安徽电力萧县供电公司往期精选:说“梅”
全网最火《seve》鬼步舞,电力版来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