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案

媒体特师听特师的专家讲述聋人的故事

他们的世界并非寂静无声有一群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实际上却可能遭遇各种难言的困难和不被理解的尴尬,他们就是聋人群体。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语言残疾者达万,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大残疾人群数量之首。

以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治愈耳聋这一疾病,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借助助听设备,帮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去听、去说,去认识这个世界。每年九月的第四个星期日被世界聋人联合会定为“国际聋人节”,今年,“国际聋人节”已经迎来第58个年头。“聋人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张伟锋博士,了解聋人康复的那些事。

1“聋基因”的遗传是致聋主要原因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万听力语言残疾人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同时,每年还有约2.3万新生聋儿患者。为什么听力残疾的儿童数量那么多?张伟锋告诉记者,60%以上的耳聋由遗传基因导致,更可怕的是“聋基因”是隐性遗传基因,因此听力正常的夫妇如果携带耳聋基因,他们也面临生育聋儿的风险。

“聋基因”的遗传概率这么高,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呢?张伟锋说,针对聋病基因开展检测,可以明确一个聋人是否是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检测的方法很简单,只需采取少量静脉血送到聋病分子诊断中心检测,3—7个工作日即可知道结果。如果一个人查出来确实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医生往往建议他们最好不要生育小孩。”

张伟锋列举了目前聋病基因的常规检测项目:线粒体DNAA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这四种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约占整个遗传性耳聋的80%。“其中GJB2基因是指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我国先天性聋患者中携带有GJB2基因突变的比例可达20%。”

然而,现实是,大多数听力正常的人往往不会去做聋病基因检测,医院的孕检也不包括聋基因的检查,医院将其包括在孕检的自费项目中。张伟锋建议高龄产妇和家庭成员中有耳聋病史者的,在孕前或孕早期最好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以避免婴儿出生缺陷。“医院也已经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只要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出生3天内的足跟血检测即可得知。这项检测可提高遗传性耳聋的检出率,控制药物致聋的风险,预防或延缓耳聋的发生、发展。”2“十聋九哑”是误区

俗话说“十聋九哑”,很多人认为聋人完全听不见,而且不会说话。“实际上,聋人并不是完全丧失听力,大多数还有残存听力,聋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对聋人的残余听力加以开发,通过言语矫治和口语训练等专业手段,帮助聋人学会辨别声音,然后开口说话,最终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张伟锋告诉记者。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是验配助听设备。张伟锋介绍,常见助听设备主要有电子耳蜗和助听器两种。其中,电子耳蜗价格较贵,聋儿在1岁左右就可以接受外科手术将其植入大脑内,它可以将传进耳朵的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对神经产生刺激,从而让患者听到声音。而较普遍的助听器则是佩戴在耳朵上,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小巧隐蔽,灵敏度也越来越高。“助听器就像在耳边放了一个声音放大器,增强耳朵接收到外界声音的能力。”张伟锋告诉记者,助听器的验配就好比是配眼镜,需要根据每位患者听力残存情况来验配适合每个人的设备,但是验配过程比配眼镜复杂得多,对准确性也要求更高。他呼吁政府培养更多听力学专业人员以满足社会需求,进一步规范助听器验配行业。3家长参与多,聋儿康复效果好

戴上助听设备只是开始,“实际上帮助聋孩子说话比教健听孩子讲话要难得多。长久的无声环境,让他们忽视了听觉这个信息来源渠道,也没有养成模仿说话的习惯。老师要教他们如何操纵舌头、唇、下颌、声带等发音器官,不然即使会发出声音,他也把握不了音调高低变化,就无法正常清晰地说话。”

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矫治阶段。当聋孩子适应了外界的声音,可以开口说话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加强口语训练,让他们能够连贯表达。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聋孩子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调查发现,家长越重视,参与越多,孩子的康复效果也越好。有的家庭墙上满满地都贴着识字卡片,家长也非常重视与孩子的互动和对话,成为孩子学习口语的好老师。”

张伟锋告诉记者,目前,经过一系列康复训练后,发达国家的聋儿康复率已达80%,国内离这个水平还很远,但上海等地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聋儿康复机构已能达到90%左右。这些已经康复的孩子完全可以像普通孩子那样走进校园。“然而不能避免会有一些孩子听力损失非常严重,或者干预手段失败,他们可以就读于聋人学校,继续接受特殊教育。”4延伸阅读后天性耳聋不容忽视

后天性耳聋是指出生后听觉系统中由于各种病变因素引起的耳聋,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引起后天性耳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噪音因素声音对听觉的伤害主要分两类:一是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如燃放爆竹;另一种是慢性噪音,长时间在高噪音下工作,听觉不知不觉受到伤害。

②压力因素压力很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多为突然一侧耳朵听不到了,可能同时伴有耳鸣、耳朵闷胀的感觉等。

③药物因素药物性耳聋排在后天性耳聋常见原因的第一位,每年大约有3万人左右因药物使用不当发生听力下降。有耳毒性的药物临床大约90余种,最常见的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其他有抗肿瘤药物、利尿剂、抗炎止痛药等。

④年龄因素人到60岁左右,大约有30%的人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到了80岁左右,50—70%的老人存在高频听力损失。再加上老人容易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间接导致内耳、耳神经的病变,可以通过治疗这些疾病来推迟听力下降的时间。

⑤疾病因素中耳炎、听神经瘤、耳硬化症等都是可能直接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通过早期治疗,多数人可以避免耳聋。

⑥外伤因素一耳光把孩子打聋了,这不是开玩笑。耳道很细,打耳光这个动作带动的高气压如果直接拍在鼓膜上,可伤害鼓膜以及听骨链,造成耳聋。

编辑/金慧敏胡安琪来源/江苏科技报图/网络









































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zlfa/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