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案

手语在聋校语言教学中的使用问题及对策

提到语言,人们很容易想到有声语言和书面语,但很少有人想到还有手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手语的定义如下:用手或手指的动作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一种特殊方法。用手指作出代表有声语言的字母,并按一定的语言顺序和规则打出“语言”,称“手指语”。以约定俗成的手势(或辅以表情)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义,以互相交流思想与情感的,称“手势语”。多用于聋哑教学和聋哑人之间[1]。可见,手语在聋校的语言教学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手语也是聋人须臾离不开的语言沟通工具。

近年来,随着聋儿康复教育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残余听力好的聋生在助听设备的辅助下,有效听力达到一定水平,大部分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选择留在聋校接受教育的聋生,或听力损失严重不具备发展口语条件,或接受语言康复训练后仍然达不到去普通学校学习的能力[2]。医学的终点是特殊教育的起点,对聋校的语言教学而言,听、说、读、写四大领域中,有声语言(听、说)可开发的空间有限,口语教学只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或聋校的部分口语班、语训班开展;大部分聋校师生课堂沟通的主要手段是手语,教学实践发现手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存在信息交流不顺畅,传播信息错漏、异化的现象[3]。

一、手语在聋校语言教学中的使用问题

(一)手语的语言学地位。手语是不是表达形式与语言内容脱节,是不是语言教学的干扰因素?当然不是,早在半世纪以前,美国手语语言学研究成果就表明手语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的、发展健全的视觉空间语言交际系统。它有自己的语法体系,有音位、构词和句法特征;具有同有声语言一样的表达功能,完全能表达出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抽象概念[4],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手语已成为一门语言选修课广泛开展。美国手语和中国手语都是手语,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可借鉴因素很多,如果说美国手语是独立的语言,那中国手语也应该是。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汉语的特点,加之我国手语研究起步晚,尚未成体系,所以目前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成果支持中国手语的语言学地位[5],这就导致中国手语地位不高,很多人对手语不了解,聋校语言教学长期存在手口之争,甚至很多聋生家长和老师认为手语是一种低级的表达形式,强行禁止聋生在课堂和公众场合使用手语。

(二)手语和聋生汉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严格意义上的手语应该是指具有聋人文化特征的自然手语,而非根据汉语语法规则和《中国手语》手势转译过来的文法手语。自然手语是聋生的“母语”,是他们孩提时自然习得的“第一语言”。文法手语是健听人创造的汉语视觉符号,它是以《中国手语》为词汇来源,遵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依附于汉语基础形成、建立的,具有和书面语密切相关的特点,只有长时间在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受教育的聋生才有可能掌握文法手语。而自然手语是聋生天然的交际工具,与有声语言没有直接联系,能独立为聋生的交往服务。聋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掌握“第二语言”(口语、书面语、文法手语)之前,就已对大量的自然手语无师自通了,自然手语是聋生语言学习的基础[6]。

熟悉聋人的朋友应该知道,手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形式虽受汉语影响,但终归有所不同。聋生学汉语好比听人学外语,但因其听力损伤造成的学语难度比听人高得多。大量聋人语料显示,不论是国内汉语学习系统内的聋人还是欧美语学习系统内的聋人,其言语表达活动中常伴有句子成分“残缺”、“语序颠倒”的情况,这些看似“残缺”和“颠倒”的偏误很多时候是因为第一语言(手语)在习得第二语言(汉语)时的负迁移造成的,“残缺”、“颠倒”的内容是可以通过体态语言和手语情境进行补充修正的,并不影响聋人之间的实质沟通[7]。制约聋生语言沟通的是听力障碍本身,并非手语。健听人与聋人间的交往障碍,主要是双方语言形式的不同造成的。好比一位只会汉语的中国人和一位只懂英语的外国人在交流时,即使他们具备完善的听觉和沟通技巧,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沟通障碍,但如果其中一人会讲或会书写对方的语言的话,则障碍可消除。同理,如果健听人会手语,或者聋人能掌握汉语表达规则的话,那么听人与聋人间的交往障碍也就不存在了。

(三)手语对聋生汉语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在与聋生交流时发现,聋生在用书面语言表达“作业写完了吗?”这句汉语意思时通常会采用“作业完了”(自然手语表达习惯是先打“作业”的手势,然后打“完了”的手势),或者“写完了”(自然手语表达习惯是先模仿写的动作代指写作业的这件事,然后打“完了”的手势)这两种表达,老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达会认为是语法错误急于纠正,聋生认为这是自己的表达习惯没什么问题,这就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造成的语言表达误解。有研究者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聋生的手语和书面语表达进行推导,认为之所以“有些聋生生动的手语变成书面语后就完全走样,要么干巴巴,要么乱轰轰”其原因是聋生在书面语表达时遗失了手语表达中的表情、动作、身体移动等信息。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看,聋生学习汉语句法是在手语的影响下,经中介语状态过渡,最终掌握目的语——汉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聋生出现大量的中介语(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偏误就不足为奇了。好比很多听人朋友学了多年英语后,不仅其口语水准依然停留在哑巴英语的阶段,而且也很难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英语作文。

二、如何在聋校语言教学中更合理地运用手语

造成聋生语言学习困难的最根本原因是聋生的听力障碍,由于这个障碍的客观存在,聋生就无法经由听说的自然途径学习语言,其接受语言刺激的强度与频度,语言环境浸入的程度,语言的日常运用与反馈矫正几率等方面都比健听学生低得多,因而加大了他们学习和掌握汉语的难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大部分聋生而言,学不好书面语是一种普遍且正常的现象,个别聋生能够把书面语熟练掌握则是一种特殊现象。如果我们教育方法得当,措施正确,是有可能化个别现象为普遍现象的,但不管怎样,聋生语言习得困难的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的。身为聋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立足于聋生语言习得的客观现实环境,充分发挥手语在聋校语言教学中的积极影响,提高聋生语言教学的效率,尽量减少他们语言学习中的障碍[8]。具体到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教师应熟练掌握手语,克服师生交往中的语言障碍。聋校语言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让手语成为聋生学好汉语的辅助工具。在聋校课堂上,师生间信息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手语。聋生是手语族,聋校教师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学好手语。但现在聋校除聋人教师外,不少听人老师既不精于文法手语,更不懂自然手语,课堂上手语使用可谓随意任性。在笔者观摩的20节聋校教学公开课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喜欢用文法手语把课文逐字逐句地直译出来,但在座的聋生却如坠云雾。有教师把词语“一动不动”“水龙头”用《中国手语》词典的手势逐个打出,聋生看老师双手一直在动,就疑惑“一动不动”这个词语的意思到底是动还是不动呢?课后交流时有部分学生把“水龙头”理解成“水里龙的头”,甚至还有初中聋生在回答问题时把“大家”打成“大的手势+家的手势(仿房子状)”。这让不禁让人想起在电影《美丽的大脚》中倪萍主演的乡村教师张美丽初学英语,不懂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语言表达规则,英语课上自告奋勇地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逐字直译成“Goodgoodstudy,daydayup”,认真地带学生大声朗读,却不知英语中常见的翻译是“Studywellandmakeprogresseveryday”。影片中的段子固然搞笑,但类似影片中的笑话却在我们聋校语言教学活动的现实中上演着。

精准的手语表达能力是衡量聋校教师专业素养重要指标。文法手语的学习便于学生听教师讲课,与教师交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书面语。自然手语形象活泼,生动有趣,很能活跃课堂气氛,作为聋校老师,也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自然手语,特别是从事聋校小学教学的聋教育者。一方面小学低年级聋生很难通过文字和教师进行沟通(一——三年级教学以拼音、字词为主,且所识字词有限,说话写话困难),另一方面此阶段的学生也不会运用文法手语,因为掌握文法手语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信息交流,如果老师能在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间流畅地互译,将照顾到不同手语水平聋生的信息接收需要,更好地规范聋生的手语习惯,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质量,使聋校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人教师可以先掌握《中国手语》词典里的手势,在教学中使用文法手语和聋生交流,然后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的差异后不断总结规律和特点,慢慢做到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的自如转换。聋校师生语言交往的过程就是文法手语,自然手语逐步同化顺应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自然手语的学习理解文法手语,学习汉语。最后达到三者融会贯通。随着聋生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法手语能力也会提高,这样有利于他们看懂老师讲课,看懂手语新闻。

(二)在语言教学中以聋生为本,发挥手语的积极作用。健听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记笔记,在学习中视觉、听觉和思维全程参与;而聋生却要整整一节课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口型、手语、板书和多媒体上一页页的幻灯片,一眨眼、一低头的功夫就会错过一个词、一句话,很少有同学具备参与抽象的课堂思维活动的精力。长时间地依靠视觉的听课体验很容易造成聋生自身视觉疲劳和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审美疲劳,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聋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聋生为本的教育意识,以聋生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信息接收的障碍。建议在聋校听评课活动时,老师们尝试带上耳塞,和聋学生一样看老师讲课,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聋生的听课体验,也能更客观地考察授课教师的手语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水平。

观摩聋校常态课的直观体验是聋生普遍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且易分散,面对教师的提问经常所答非所问,很多教师抱怨聋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思考意识。其实不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一直在讲,一直在动,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优秀的老师善于调动和维持学生的课堂表现欲,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记叙文、小说、戏剧题材讲授环节经常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课上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课文内容用手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做出学情分析,判断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在课文学习中教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分析人物,把握主要情节,设计表情、动作,创编手语,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手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见长,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在同事的启发下,笔者在沟通与交往课程中大胆引进手语故事和手语歌创作等内容,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至







































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zlfa/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