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聋>>预防保健>>古人认为聪明和耳朵眼睛有关,事实真的是这>>
智慧这个词,在民间使用不及“聪明”用得那么普及,如果一个人有啥惊人表现,别人一般会夸上一句“这人真聪明。”然而,聪明两字原本是各有含义的,聪有耳字旁,自然是跟听力有关了,耳聋有个文雅的名称叫做失聪,因此,聪说的是听力好;明字虽然没有目字旁,但却也有指眼睛的视力,失明自然是说眼瞎了,反过来,眼睛好自然就叫做目明了。那么,古人把智力的好坏跟耳朵眼睛联系起来,有没有道理呢?相信不仅西医,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因为很多人视力很好,听力也很好,却也不见得有什么智慧;而很多智力很好、能力很强的人恰恰都是高度近视的。
我们现代医学上测量视力和听力都是静态测试,也就是说只测量安静的情况下,人能否直接看到或听到被测的东西,这只代表人在安静的时候的视力和听力状态。但是学习和运用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就好像我们平时的自来水管,如果中间的管道太小,你静态测水压,那是绝对没问题;但只要一开水龙头就露馅了,刚开始很大水,但过一会就小水了。眼睛你安静的时候测量视力很好,但有些人只要一开始看书学习,便出现不专心,看不进,记不住,看久了烦躁不安。耳朵也一样,测试的时候不错,但要靠听力记东西时却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转眼就忘记了。
因为静态测试听力和视力没问题,所以一般医学上很容易通过推测把这类情况归咎于大脑的信息处理不当,认为这人由于遗传原因,脑子不行,记性太差,逻辑能力不行,人太笨,但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了死胡同,认为这人没救了,只能期待基因改造或者指望再生二胎挽救回来。
然而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人的综合能力可以分为学习和运用两方面,但不管是学习还是运用,都是以眼睛为起点的,看书要眼睛,听老师讲课也是先看然后配合听;而学生做题目和成年人处理事务也是先由眼睛采入信号,看清问题,再经过大脑处理,最后通过手脚变成行动。我们传统思维是认为这个过程大脑向眼睛索要信号来处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人是应激性动物,视神经形成信号的强弱决定了大脑对视觉信号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效果,也就是说视神经信号越强,脑部记忆就越深刻,对处理对象就越重视;相反,如果视神经信号太弱,这类人看起来很容易分神,学什么都不耐心,做什么都没心机,总是三心两意,平时也走神严重。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视神经和听觉神经信号强度,一个是视神经和听觉神经信号的连贯性。视神经和听觉神经如果发育良好,神经信号足够强,那么人就有“过目不忘”和“听到即记住”的本领,也乐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但要注意一点,视觉只和视神经信号有关,和晶状体关系不大,晶状体只影响视觉效果,只要配上合适的眼镜,让眼睛能看清楚被看对象即可。同时,强大的视神经会消耗大量能量,这导致晶状体供能不足,收缩无力,从而体现出近视,这就是为什么能力很强的人反而大多数都是近视的了。另外,视觉神经信号的连贯性也很重要,例如,我们平时看孩子背书,有些孩子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另一些孩子却总是缺句少字的,因为他们在记忆过程中,信号不连贯,时强时弱,弱的那一部分或内容不吸引人的那一部分无法形成足够强的信号,导致最终记不住。在中医里,耳属水,眼属木,水生木,认为眼睛功能的连贯性和耳朵有关,因此,用聪明来形容智慧,并且把聪排在明的前面,认为聪是明的前提。
另外,我们常常发现生活里有一些人“有灵气”,一些普通人难以发现的东西也能发现,或者判断比较准,有些难以通过规律来判断的也能准确判断,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我们获取外界信息,除了耳朵和眼睛,还有舌头和鼻子,以及皮肤,对应的分别是味觉、嗅觉和触觉。现代医学认为这三者除了吃饭和自我保护等少数用途,其他用处较小,但是在中医里,这五种感觉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分别把它们归属于五行,存在严密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果其中一个不行,会影响完整的信息获取,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面,只有这五者都比较平行,才能形成完整的感觉链,认知事物才比较完整,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角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