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1.以耳鸣为第一主诉,耳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耳内(单耳或双耳)或头颅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二是周围环境中(包括耳周围)没有产生这种声音的客观来源。2.耳鸣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对患者的睡眠、生活、工作和学习、情绪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将耳鸣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3.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4.注意排除来自耳周围的体声,如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搏动声、腭咽喉肌阵挛的咔嗒声、咽鼓管异常开放的呼吸声等。(二)证候诊断1.风热侵袭证: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2.肝火上扰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3.痰火郁结证: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4.脾胃虚弱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5.肾精亏损证:耳鸣已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或畏寒肢冷。舌质淡或嫩红,脉虚弱或细数。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热侵袭证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薄荷(后下)、荆芥、桔梗、杏仁、蔓荆子、蝉蜕、甘草。中成药:川芎茶调散等。2.肝火上扰证治法:清肝泻火,开郁通窍。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后下)、黄芩、甘草。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3.痰火郁结证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推荐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陈皮、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瓜蒌仁、枳实、杏仁、黄芩、石菖蒲、甘草。中成药:清气化痰丸等。4.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推荐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蔓荆子、葛根、黄柏、白芍、当归。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5.肾精亏损证治法:补肾填精,滋养耳窍。推荐方药:肾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磁石(先煎)、五味子、石菖蒲、枸杞子。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益智仁、附子、肉桂、菟丝子、杜仲。中成药:耳聋左慈丸、金匮肾气丸等。(二)针灸疗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1.体针:局部可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为主。风热侵袭者,可加外关、合谷、曲池、大椎;肝火上扰可加太冲、丘墟、中渚;痰火郁结可加丰隆、大椎;肾精亏损加肾俞、关元;脾胃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脾俞。2.耳穴贴压:内耳、肾、肝、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以王不留行贴压。3.穴位注射: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4.穴位敷贴:用吴茱萸等药为末,温水或醋调和,每日睡前敷贴于双涌泉穴。5.雷火灸:选取双耳部、双耳孔、印堂为灸疗部位。6.热敏灸:选取百会、翳明等穴,以灸感渗透为度。7.亦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等进行治疗。(三)按摩疗法1.鸣天鼓: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2.营治城廓:以两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两侧耳轮。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随按随放。(四)其它疗法可使用光电治疗仪、脉冲微波治疗仪、耳鸣治疗仪等;可同时进行掩蔽疗法、心理学治疗(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耳鸣习服疗法。(五)预防与护理1.注意情志护理,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2.慎起居,节饮食。中医针灸、方药免费学习,请加,注明“学习中医”,邀您入群。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