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体征

大鱼书单在我们本以为沉寂无声的地方,

大鱼书单第八十一期

联结

题目里的这句话

出自《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的名作

一个半世纪后

它被另一册厚书用作题记

《混沌行走》

一个“用耳朵”阅读的故事

一个用声流联结的混沌世界

本期主题:

联结

No.1

《混沌行走》

副标题:永不放下的猎刀

原名:CHAOSWALKINGI:TheKnifeofNeverLettingGo

作者:[英]帕特里克·内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磨铁·大鱼读品

人类的大脑是个极其混乱的处所,就像一片混沌。

从正在热映的同名影片《混沌行走》的片花看,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巨制,不如说又借影像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星际乌托邦”。

混沌,蛮荒,猜忌,抢夺,原著拥有一切标准的“乌托邦式配置”,却又与以往的寓言故事有所不同。

人类在与地球相似的遥远外星建立了新家园,但这个星球上却有一种病毒——“声流”病毒,男人感染后便无法藏匿自己的心声。

(书里“声流”的样子挺“潇洒”啊)

当自己的心思无处躲藏,当所有的女人都从成长过程中消失。

当每个人都怀揣秘密,当每段旅程都成为惊心动魄的逃亡。

伴随着“看得见”的心声和不断加速的心跳,青春的奔跑在文字的旷野上展开,一个个揪心的疑问看得大鱼君欲罢不能。

阅读带来的“负作用”是——

当陌生人投来目光时,大鱼君总疑心TA是不是在窥视自己脑袋上溢出的“声流”里,那些野马狂奔的念头?

人类寄居的新星球上有一种病毒,男人感染后可以听到其他人和动物的心声,每个男人脑子里的想法都能被他人听到,人与人之间不存在隐私。托德是出生于这座小镇的男孩,他的认知中该星球土著居民不但带来了病毒,还杀光了所有女性。直到他遇到一个女孩,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为了保护女孩,托德被迫出逃,开始了一段他意想不到且危机重重的星球冒险……《混沌行走》的故事就此展开。

该作品曾获欧美20项图书大奖或提名,简体中文版共分三册:《混沌行走Ⅰ:永不放下的猎刀》《混沌行走Ⅱ:重返新世界》《混沌行走Ⅲ:燃烧的土地》,由磨铁·大鱼读品重磅出品。(大鱼君按:字号大,译文流畅,读得很爽!)

同名电影大牌云集,正在热映!

No.2

《网内人》

作者:陈浩基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这是个相当漫长,又异常简单的故事。

陈浩基不吝篇幅地夹插进了大量详细的网络知识介绍,细致冷酷地详述了网络霸凌、隐私窥视、信息买卖等网络时代的新病症,伴着少女自杀之谜的故事主线,让人读得心痛又心悸。

不过不用担心,毕竟这是一部偏向社会派的推理小说,而陈浩基是个洞悉人性的高手。

故事来到最后,一个贯穿全书的“小诡计”让正义得到了伸张,滥用网络力量者被惩罚,恶人的魔爪被斩断,人与人之间重燃起信任之光,驱散了满天的阴霾。

14岁的女中学生曲雅雯从二十二楼坠下,警察说是自杀,但她的姐姐阿怡知道,小雯也许是被网络霸凌“杀死”的。为找出始作俑者,阿怡找上了神秘的“黑客侦探”阿涅。随着真相一层层剥开,阿怡陷入亲情与谎言的迷障里无法抽身,而罪与罚的天平也开始倾斜,急速倒向难以意料的结局……从地铁wifi到邮件追踪,从网站讨论区的匿名帖到生命的真实陨落,《网内人》真切而残酷地揭示了网络的能量如何变成杀人凶手,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在妥善保护自身信息的同时,维持内心的正义。

作者陈浩基,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员,曾获“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征文奖”首奖,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四十年来首度入选日本《周刊文春》海外推理BEST10的亚洲作家,《周刊文春》年度推理小说及海外推理双冠军得主。

No.3

《丈量世界》

副标题:条经典铁路路线中的世界史

原作名:AHistoryoftheWorldinRailwayJourneys

作者:[英]萨拉?巴克斯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联合低音

大鱼君很能理解那些痴迷笨重铁皮家伙的“火车迷”。

因为小时候,铁道离家不远,听得到鸣笛,感觉得到速度带起的风。

后来,坐火车旅行成了一生中最美的记忆。

它总是与辽阔,慢悠,惊喜,治愈这些日常躁郁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珍贵感受相联结。

(中国的铁路当然不会缺席)

而这本《丈量世界》更是把整个世界的经典火车线路一下子铺展在眼前。

一页页翻完,虽然有再也无法登上真正的“东方列车”之类的遗憾,但更多的情绪还是跃跃欲试——即使按图索骥,也得拼上大半生的时光吧!

但坐着或快或慢的列车,穿过峡谷,穿越彩虹,穿透一切阴霾,穿行于时空积淀出的旷野,即使耗尽一生的时间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背上它上路吧!

(东方快车和切尔诺贝利站点虽然停运,却在铁轨上永远铭刻下的历史痕迹)

本书提供了条令人惊叹的铁路旅行线路,配以精美的插图,你可以据此绘制自己横贯大陆的行程。吱吱嘎嘎地驶过峡谷,喷着蒸汽路过古老的纪念碑,风驰电掣穿过城市,在总统车厢或者皇后乘坐过的火车上尽情享受,或者与关键的历史时刻或史诗般的时代建立起明确的关联……旅客、铁路迷和历史爱好者必读!

(穿越彩虹!)

作者萨拉?巴克斯特(SarahBaxter)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编辑。她登上过乞力马扎罗山,曾与虎鲸一起浮潜,也曾在双翼飞机的翅膀上行走。她为杂志和各大出版公司写过大量徒步与旅行的文章,并参与过多本《孤独星球》的编写。

No.4

《致命尖端》

原作名:BleedingEdge

作者:[美]托马斯·品钦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大鱼君之前推荐过老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总之你别相信简介里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

读他的书必须是一个哭完醉了吐过的长夜里,脑袋里回想着没意义的人生没意义的历史没意义的未来没意义的一切,在随意翻动的书页里寻找一种隐秘的联结。

《致命尖端》既是对前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收束,也是对未来的一个预言。

品钦在书中夹杂进了大量前几个时代的流行元素,是怕跟不上潮流吗?应该不会。

在文学界,他的作品就是潮流本身。

总之读他的书就像玩一场Roguelike游戏,随机行乐,脑洞大开,不必太过在意琐碎。

“赛博朋克的先驱”?嘘,这事儿别讨论了,说多了可能退货……

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年,一位纽约私家财务侦探玛克欣,在纪录片拍摄者雷吉、纽约警察、CIA前特工交织的情报网中,调查亿万富翁艾斯的一桩阴谋,以及纽约和其虚拟的地下网络如何成为“帝国”的角力场。其间,她面对UFO相关的时间旅行者,相识俄国KGB、各色徘徊在边缘的极客怪咖、代码小子与企业家,遭遇神秘死亡,艳遇南美CIA硬汉,步入逐渐溢出现实的“深网”的虚拟世界……《致命尖端》是品钦新作,也是他首度以家乡纽约为背景,献给“大苹果城”的礼物。这是品钦崭新的文学尝试,也是他对当代前沿科技的反思。

作者托马斯·品钦(ThomasPynchon),当代文学巨擘,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他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通过迷宫式的叙事和对自然科学、前沿科技、高等数学、现代物理等领域的概念借用,描绘了美国光怪陆离的社会全景,道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艰难处境,用黑色幽默、犯罪悬疑、侦探等元素展示其鬼魅高绝的才气。

No.5

《接近真相的贝弗莉》

原作名:BEVERLY

作者:[美]尼克·德纳索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极简的画风,极生活化的内容,明朗的色彩,却似开启了一场浓黑的叙事。

书中几个故事都围绕着小人物的孤独日常展开,并且各有关联,人物在各篇间“串场”,相当有趣。

可是——越看越揪心啊。

画面上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就像漫天的雾霾,不致命,可忽略,但长久地包裹其中,很容易陷入崩溃的边缘。

(看似呆板的小格子,个个暗流汹涌)

书里是否存在一个希区柯克式的金发女受害故事?

但愿没有。可生活什么时候如你所愿过?

不合群的同事在被辞退后一脸失望地看向你;青春期的弟弟将姐姐的内衣套在靠垫上并将其抱起;男孩让怀孕女友向父母谎称自己是被绑架、强奸……《接近真相的贝弗莉》收录的六个小故事看似独立,却可以视作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链。一个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在另一个故事里将扮演见证人甚至是始作俑者。

德纳索在每个故事的最后都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像是用沉默对故事中的悲伤事件发出质疑,又似乎是对现实的一声叹息。马卡龙配色、平面设计图般严谨的线条、吐司般蓬松的人物外形……恬静画面之下,是阳光照不进的隐秘角落。

作者尼克·德纳索,生于年,给当地艺术展绘制过壁画,同时也做过舞台维护工作。年,《接近真相的贝弗莉》出版。同年,《时代周刊》将它评为年“杰出图像小说”。年,《消失的塞布丽娜》出版,并入围该年布克奖长名单,成为布克奖名单历史上第一本图像小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jbtz/13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