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描述

从三国说起,聊聊中日对待严肃文学二创态度

俯仰天地间,笑谈古今事。

三国,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这个年代以其独特的魅力,刻进民族的记忆里。千百年来,人们对这段故事的热情只增不减,以三国为题改编的文娱作品遍地开花。

但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三国,与历史上真实的三国相去甚远。它是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的二创的产物,这个二创深入人心,百年流传,以至于不少人将之奉为正统,它就是——三国演义。

我们现在所要求的三国题材改编的还原,更多的是还原《三国演义》,而不是还原历史。

这是否说明,中国人在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上,存在不自知的虚无主义呢?

其实不然,《演义》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是因为它无论在人物性格和生平上有怎样的改编,内核始终是符合民族史观的。外在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内在的灵魂表达不能变,改编只要抓住了这一点,是不会遭到大面积反对的。

“在骨不在皮”是中国人对待二创的态度。

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在改编这方面,似乎要跳脱得多。

不止是三国、西方神话、连自家的历史人物,他们也都能套上各种题材的外壳,皮变了骨也没了,只留下人物名字或名场面。

比如《文豪野犬》,日本知名文豪们的大乱斗。你能想象阴郁帅哥鲁迅和瑰丽少女林徽因的激战吗?一个使出狂人必杀技——吃人,使用者肌体瞬间强化,吞噬一切;另一个用魅惑技能——人间四月天格挡,被击中者会沉溺于虚幻美景中。听起来很难以想象对不对?退一步讲,就算大众接受,过审也会是一个难题。

但在日本,好像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人们对于颠覆性二创的接受度非常高,严肃历史被套上“宅文化”的壳子,什么严肃的消解、历史的虚无根本无人在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这确实和日本文化的包容度有关。就是不管什么东西进入日本(像女仆、骑士之类),都会被染上股“日本味”。但这种包容大都是只描摹了皮相的一种包容,什么中世纪精神、三国精神并不重要,他们喜欢和在意的是故事、外形、设定的壳子,再用日本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展现这个壳子,久而久之,形成了独一份的日本女仆、日本异世界冒险等文化。

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有关。选择性的承认历史、改编历史,是日本的传统艺能了,懂的都懂。所以,由于在心理上缺乏对历史的敬畏感,二创时的负担就没那么重。

以上只是客观的分析原因,并不是说日本的历史二创不好。恰恰相反,正因为没有改编历史的心理负担,日本的优秀二创作品非常之多,这些作品不墨守成规,天马行空,从而更为普世,走向世界,甚至反向输出到文化起源地。

比如《真三国无双》,#游戏#就已经够火了,后来更是被中国公司买下影视改编权,拍摄了一部中国根据日本根据中国历史改编的小说改编的游戏改编的电影。

而国内经久不衰三国游戏热,除了这个IP本身的魅力外,也和日本的反向输出有一定关系。他们探索出了一种可行模式,引来众多的模仿者。这股热潮持续至今,以至于每隔一段时间,你总能看到各类型的三国新游上线。

不过说起来,现在国内的改编环境确实不太好,创作者考虑到过审和大众认可度,往往放不开手脚。

保守的不止是创作者,还有民众。

在中国创作比较自由的年代,涌现过很多现在看起来难以理解的作品,比如有人提到过的《Q版三国》,卖草鞋的耕田佬刘备,最大的理想是种白菜卖白菜;牛杂小贩+间歇性耳聋的关羽……放到现在,一定会引起争议。

现在的民众更偏向两种极端,要么是规规矩矩的做考证,力求还原;要么是完全的颠覆,将严肃与恶搞鲜明的区分开来。

我想起几年前贾玲的一个小品《花木兰从军》,小品中花木兰被改编成一个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形象,惹来观众吐槽不断,央视点名批评。但这样的改编在日本,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阻力。

但是,一个替父从军的女中豪杰,该不该被这样恶搞呢?我们能不能把故事的正反颠倒,是非对调?如果完全恪守原本的故事与人设,又会不会导致思想古板,创意凋零?

最后,不能说日本对于严肃题材二创改编的态度是好的,也不能说我们的保守是坏的,任何改编都要有个“度”,而这个“度”是极难拿捏的。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觉得不错的话,点赞、评论、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jbms/15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