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描述

澄怀园语解说54莫问封侯事功成万骨枯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71021/5779684.html

澄怀园语卷之三

桐城张廷玉砚斋

曹松诗曰: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落樵渔。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刘贡父诗曰:

“自古边功缘底事,

多因嬖倖欲封侯。

不如直与黄金印,

惜取沙场万髑髅(dúlóu)。”

曹刘二诗,相为表里,

读之而不动心者,非人情也。

刘诗所云,古多有之,

当以为儆戒。

首先,了解一下曹松其人其诗。

曹松(约—年),字梦徴,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唐代晚期诗人。早年家贫,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一度落拓江湖。他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屡屡应试科举都名落孙山,直到唐昭宗李晔天复四年()才以71岁高龄考中进士。因同榜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人,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白头进士”。昭宗皇帝念及其久在名场,才沾科级,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曹松获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是其作诗的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他有《曹梦徴诗集》三卷遗世,《全唐诗》收入其诗首。

曹松诗作流传最广、最为著名的诗作,就是七言绝句《己亥岁》。

题注:僖宗广明元年

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落樵渔。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落樵渔,一作乐樵苏、乐樵渔。)

其二

传闻一战百神愁,

两岸彊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

近来长共血争流。

(传闻,一作波间。)

按照题注,该诗应当创作于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即公元年。而己亥岁,则为乾符六年的干支纪年,即公元年,为该诗创作年份的前一年。写的应当是己亥岁的事,或者说己亥岁的感叹。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时代大背景为安史之乱的遗患,而小背景则是黄巢起义的兴起。

唐代初期和中期,经历了几个繁荣昌盛的阶段,如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武后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逐步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然而由于玄宗怠政、宠幸奸佞、将相不和、内轻外重、藩镇崛起等诸多原因,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自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至代宗李豫初年(年12月16日至年2月17日),历时八年之久,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末民变不断兴起,而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黄巢起义。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聚众起兵,第二年夏天,黄巢在山东曹州冤句率众响应。王仙芝率领队伍攻克濮州、曹州时,和黄巢军会合,声势浩大,转战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唐朝打算招降王仙芝,黄巢愤怒地指责他,并将其打伤。于是,王仙芝与黄巢各自分兵行动,王仙芝继续在湖北作战,黄巢引兵二千北上。乾符四年()二月,王仙芝攻克鄂州,九月攻克随州,西迫湖北重镇襄阳。黄巢率军攻陷山东郓州,三月又破沂州。王仙芝与黄巢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不久又分兵作战,王仙芝转攻郢州。乾符五年()二月,王仙芝在湖北黄梅被唐军包围,五万多人战死,王仙芝也被唐军杀死,只有尚让率领部分残军突围,逃到亳州投奔黄巢。黄巢率军横扫淮河南北各地,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攻取虚州、吉州、饶州、信州和福州,队伍扩大到几十万人。

己亥年即乾符六年()十月,黄巢军队攻克广州。在广州休整两个月后,补充了人员和武装,挥师北上。十一月在桂州集中后,沿湘江向北经永州、衡州,直取潭州。乘胜顺长江东下攻克鄂州,到安徽、浙江等地流动作战,避实攻虚。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黄巢在江西信州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长江防线,又突破淮河防线,直取东都洛阳,西进潼关。唐僖宗逃往四川成都。十二月黄巢率大军挺进长安城。

黄巢军队战场范围遍及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十二省的广大地区。

因此,曹松作于僖宗李儇广明元年()的《己亥岁》第一首,开门见山首句就是“泽国江山入战图”,无论是水乡泽国,还是江河山岳,全都绘入朝廷官军与黄巢部队南征北战的地图。“生民何计落樵渔”,战争之地的老百姓,几乎没有日子好过,播种耕作无法进行,只能沦落到砍柴打渔的地步,没有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都没有保障。这句也作“生民何计乐樵苏、乐樵渔”,意思是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在砍柴、割草、打渔中自得其乐,无可奈何。“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请你不要说战功赫赫、封侯拜相这件事吧,一员将领所立下的战功,那是无数森森白骨垒砌而成的,也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生命换来的。

《己亥岁》第二首首联,“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意思是说,听到民间流传又要打仗的风言风语,或者说江河水流波浪之间,只要发生战斗,各种神灵都会犯愁,江河两岸强大的官军与叛军部队士兵,蛮横嚣张,来来往往,从不间断。“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谁说江河水流一直这样,没有什么变化,可以告诉你吧,近来的江水,总是和将士百姓的鲜血,一同竞相流淌。

曹松的《己亥岁》诗,不仅放在唐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与小背景里很适合,即使放在历史长河中,那也是贴切的。无论中外名垂千古的大将军都是一样的状况,都会以牺牲不计其数的将士百姓生命为代价。如项羽(前-前年),白起(?-前年),亚历山大(前-前年),霍去病(前-前年),恺撒(前-前44年),成吉思汗(-年),拿破仑(-年),巴顿(-年),朱可夫(-年)等等,等等。正如唐代刘商《行营即事》诗云:“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可以说,没有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是不杀人的人。

再来,熟悉一下刘贡父其人其诗。

刘攽(bān)(3-年),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墨庄刘家人。北宋史学家与诗人。

刘攽与其兄刘敞,同举宋仁宗赵祯庆历六年()进士。历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宋神宗赵顼熙宁中(年),担任尚书考功及太常礼院副职。因开封举人考试时,与同院考官有争执,被御史所弹劾;又因致书王安石反对青苗法,并论新法不便之弊,被贬为泰州通判,迁知曹州。彼时曹州为盗猖獗,重法不能制止;刘攽为治,崇尚宽平,盗亦衰息。再迁京东转运使,担任兖州与亳州知州。后来,吴居厚代任京东转运使时,奉行新法,追咎刘攽在职废弛之责,贬监衡州盐仓。宋哲宗赵煦即位,起居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疾患求知蔡州。在蔡数月,召拜中书舍人。宋哲宗赵煦元祐四年()卒。刘攽为人疏隽伟岸,不修威仪边幅,喜好谐谑幽默,数度招致怨悔,始终不能改变。

刘攽精通史学,与司马光共同修编《资治通鉴》,专职汉史,作《东汉刊误》,为世人所称诵。刘敞与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兄著《公是集》,弟著《公非集》,是是非非,堪称佳话。刘攽与刘敞及其子刘世奉等三人,曾经合著《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墨庄刘氏”被奉为古代家庭教育典范。刘氏卒后,家中除藏书千卷外,别无财产。其妻指藏书对子女曰:“此乃墨庄。”意思是说,这就是留给你们的田地庄园,将诗书作为家产,传承子女后人。

刘攽也是宋朝的著名诗人和文章大家,他同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人都有交往。其诗风格较为生动,与欧阳修的风格有相似之处,其文更是受到同时代的曾巩和后来的朱熹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文由后人结集汇编成《彭城集》四十卷,又著有《公非集》六十卷,《文献通考》及《文选类林》《中山诗话》等,并行于世。宋徽宗赵佶时期,《彭城集》一度被列为禁书。宋人常以郡望自标,刘攽著作题中的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

刘攽所作七言绝句《自古二首》其一云:

自古边功缘底事,

多因嬖幸欲封侯。

不如直与黄金印,

惜取沙场万髑髅。

大意是说,自古以来,成就边疆战功,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呢?大都是因为将帅为了追求皇帝的宠幸关爱,想要得到皇帝的封侯拜爵。看来不如直接给他一个黄金大印,让沙场上万千尸骨的生命得到珍惜。历史上一些将帅主观上为了换取功名,不惜牺牲无数将士的生命,四处征战。在唐代曹松“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后,宋代刘攽又写出新意,且寓庄重于诙谐之中,真是非常精彩。

《自古二首》其二云:

汉约无功不得侯,

奸雄恶少善为谋。

却令骄主轻人命,

奴仆行师海北头。

大意是说,汉代约定将帅没有战功,不得封侯拜爵,于是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奸雄,以及品行恶劣、残忍无赖的年轻人,却是善于钻营谋划,胡作非为,想尽办法让那些骄奢淫逸的君主,轻视将士百姓的性命,而那些甘心受人驱使的贱役,到处征伐行军打仗,直到天南海北与荒漠边关。杜甫《锦树行》诗曰:“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据南宋周密所著《齐东野语》“诗用史论”条目记载,刘攽所作七言绝句《自古》,又名《咏史》,创作缘由事出有因。一则大前提是因为刘攽参编《资治通鉴》,专职汉史,研史心得,以及运用司马光的史学评价论述;二则小前提是讽喻当时王韶与李宪等朝臣的邀功言行。

钱钟书先生《容安馆札记》第五百九十四条,专门论述刘攽的《彭城集》,而其第五百九十三条,则是论述刘攽之兄刘敞的《公是集》,在分析《南伐诗》时,也有类似记述。

关于大前提,说的就是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为将帅,发兵征战与封侯拜爵一事,以及司马光对此发表的史论评述。

在刘攽参与编写,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卷二十一中,司马光有一段精彩的评论“臣光曰”,大意是说,汉武帝刘彻想封自己宠爱姬妾李夫人的娘家人为侯爵,所以派李广利率兵征伐大宛,李广利为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汉武帝的意思是说,没有为国立功就不能封侯,不想改变高祖皇帝刘邦的约定。但军务大事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民众的生死,如果不辨贤愚就授予将军侯爵,或者希望拿侥幸的微小功劳,作为封赏自己所喜欢的人为侯爵的借口,还不如无功就封侯拜爵更好一些。汉武帝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颇有见地,却在任命将领方面没有看到他的有所作为。因此司马光认为,汉武帝刘彻顽固教条地遵守先帝刘邦的约定,是过分的事情,甚至是个过错。简而言之,汉武帝刘彻宠幸李夫人,想要封赏其兄长李广利为侯爵,因此派遣李广利征战四方,司马光认为,这是错误的。

关于小前提,说的就是刘攽所处的宋朝当时,朝廷遣将王韶与李宪,发兵征战与将帅封侯拜爵,借以指责讽谏。

王韶(-年),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人,北宋名将。宋仁宗赵祯嘉祐二年(),进士及第。授新安主簿,迁建昌军司理参军。王韶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王韶上奏《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为宋神宗赵顼所采纳,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设置熙州,主导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王韶累进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官至枢密副使,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戏称之为“三奇副使”。

还有一位宦官李宪(约-约),字子范,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赵祯皇祐年间补入内黄门,升供奉官。在宋神宗时期,屡次参与监督、指挥边境的征讨活动,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并取得胜利,官至宣州观察位、宣政使、入内副都知,迁宣庆使。一度兼管财政,节省冗费十分之六。神宗赵顼元丰四年()六月,北宋乘夏廷内乱,调集熙河、麟延、环庆、泾原等五路大军二十万攻夏。宦官李宪任熙河经略使,率熙、秦两州军队为一路,由熙州(今临洮)往北,攻击西夏背面。八月,李宪以大将李浩为先锋,由今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内),进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兰州。李宪设帅府于城内,并建置兰州,李浩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兰州归入北宋版图。进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但亦曾一再违犯军令,贻误战机。由于宋代朝臣对宦官专政有高度警惕,所以反对重用他,不断弹劾他,最终他受到贬谪,后因病而死。

苏东坡少年时期,曾对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说,用兵打仗,就会消耗将士、马匹与物资,因此国家皇帝都会受到损害,封侯拜爵与赏赐奖励日益增加,大臣战将就会从中获得很多利益,名利双收。因此,凡是北宋朝廷大臣,主战派的人,大多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计谋,并不一定是为了国家民族。

苏东坡《谏用兵之疏》上说,战争胜利之后,皇帝陛下就会知道,凯旋而归,捷报频传,封侯拜爵,上报奏章,称颂祝贺,盛大场面,蔚为壮观,满目充耳。至于远方战场之地的平民百姓,在刀枪剑戟之下,肝脑涂地,生灵涂炭;在奉献粮饷之后,体格筋骨,精疲力尽,流离失所,破产败家,卖儿卖女,耳聋眼瞎,折臂跛腿,生活无望,上吊自杀,种种惨象,皇帝陛下必定是看不到的。慈父孝子与孤臣寡妇的哭声,皇帝陛下必定也是听不到的。

刘敞《南伐诗》亦曰:“主将贪功名,谋臣贵恩泽。奈何轻人命,弃置曾不惜。”兄弟俩都有相同的感慨,可与《自古》诗互为参引。

刘攽所作《自古》诗所表达出来的愿望,就是希望朝臣不要为了封侯拜爵,而去人为制造战争,避免牺牲无辜百姓和社会生活动乱。

张廷玉大学士说,曹松《己亥岁》与刘攽《自古》,两诗相为表里,前者反映边关战场的外表景象,后者反映统治朝廷的内部状况,精神实质与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阅读这些诗作,如果不动心,没有感悟感想,那就不是人之常情。刘攽《自古》诗中所说的情况,为了追求封侯拜爵而征战讨伐,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应当使人警醒,引以为戒。

附1: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节选)

诗用史论

刘贡父(刘攽)《咏史》诗云:“自古边功缘底事,多因嬖幸欲封侯,不如直与黄金印,惜取沙场万髑髅。”其意盖指当时王韶、李宪辈耳。而其说则出于温公论李广利曰:“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生死系焉。苟为不择贤愚,欲徼幸咫尺之功,藉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盖全用之。

然胡明仲(胡文举)论留侯则云:“善乎,子房之能纳说也。不先事而强聒,不后事而失机。不问则不言,有言则必当其可。故听之易,而用不难也。评者曰:‘汉业存亡在俯仰间,而留侯于此每从容焉。诸侯失固陵之期,始分信、越之地;复道见沙中之聚,始言雍齿之侯。’善言子房矣。”此论全用荆公诗:“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此则史论用诗也。

近世刘潜夫(刘克庄)诗云:“身属嫖姚性命轻,君看一蚁尚贪生。无因唤取谈兵者,来此桥边听哭声。”

而东坡《谏用兵之疏》云:“且夫战胜之后,陛下可得而知者,凯旋捷奏,拜表称贺,赫然耳目之观矣。至于远方之民,肝脑涂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流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折臂,自经之状,陛下必不得而见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其意亦出此。

冯必大诗云:“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亦用黄公度《汉高祖论》曰:“伤弓之鸟惊曲木,挽万石之弓以射之,宁无所惧;奔渴之牛急浊泥,饮以清冷之水,宁无所喜。项惊天下以弓,而帝饮天下以水。”

叶绍翁诗云:“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亦出于林少颖《武帝论》云:“武帝好长生不死之术,聚方士于京师,由是祷祠之俗兴,以成巫蛊之祸。阳邑、朱昌二公主俱以此诛,而皇后、太子亦皆不免。其始也,欲求长生不死之术而不可得,徒使败亡之祸横及骨肉,可笑也。”

钱舜选诗云:“项羽天资自不仁,那堪亚父作谋臣。鸿门若遂樽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亦祖陈傅良之论羽云:“羽之戮子婴、弑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亚父独不当试晓之邪?使楚果亡汉,则羽又一秦,增又一商鞅也。”

此类甚多,不暇枚举,岂所谓脱胎者耶?

附2:钱钟书《容安馆札记》五百九十三(节选)

卷五(刘敞)《南伐诗》:

“兵行何怱忽,百里不一息。

南征有期会,相观各努力。

三年戍西荒,虮虱生金革。

归来席未暖,羽檄何奔迫。

行行当逾岭,五月逼炎赫。

尚有筋骨存,所虞生死隔。

山林如炎焚,溪水沸湍激。

自古皆有言,一夫万人敌。

蝮蛇长相逐,虎豹不可格。

主将贪功名,谋臣贵恩泽。

奈何轻人命,弃置曾不惜。

探汤入其中,未半死已积。

苍生亦齐民,不必皆盗贼。

贤主尚扇暍,仲春犹掩骼。

一身不自爱,所惧失为国。

尧舜有旧书,庙堂为法则。”

按参观《郧溪集》卷二十三《戌邕州》诗,皆为征侬智高事也。

《彭城集》卷十八《自古》云:

“自古边功缘底事,

多因嬖幸欲封侯。

不如直与黄金印,

惜取沙场万髑髅。”

“汉约无功不得侯,

奸雄恶少善为谋。

却令骄主轻人命,

奴仆行师海北头。”

可以参观。

《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四,引《自古》第一首,谓指当时王韶、李宪辈。《齐东野语》卷一亦云然,且谓其说则出于温公论李广利曰:“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生死系焉,茍为不择贤愚,徼幸咫尺之功,藉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

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又见永卿《懒真子》卷一记元城语)尝记东坡言,“少年时与其父并弟,同读富郑公《使北语録》,至于说大辽国主云:‘用兵则士马物,故国主受其害,爵赏日加,人臣获其利。故凡北朝之臣,劝用兵者,乃自为计,非为北朝计也。’……老苏谓二子曰:‘古人有此意否?’东坡对曰:‘严安亦有此意,但不如此明白’(《史记64主父偃传》《汉书64严安传》上书有云:‘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程大昌《考古编》卷十,引严安上书及唐郑元璹谕颉利云,因曰:“富韩公庆历和议,世传援此意为说,虏遂就和。然韩公前后《语录》皆不载此语,不知说者本何书?予尝辨之。”

周辉《清波杂志》卷一亦谓《三国志64顾雍传》、《通鉴》唐武德五年、开元六年。张文定语同。

赵与时《宾退录》卷六,皆记明允父子之论,复曰:“洪文敏(见《容斋四笔》卷二论明允父子语而补之)又记魏太武时,南边诸将表称宋人将入寇,请逆击之。崔伯深曰:‘皆营私计,为国生事,不可从也。’余谓:严、崔之说,皆陈于其君,……独唐郑元璹使突厥,谓颉利云云,正与富公之事偶合。”

《笔精》卷四引肃藩恭靖王《塞上曲》云:

“远出渔阳北击胡,

将军谈笑挽雕弧。

千金底购单于首,

赎得沙场战骨无?”

《方贞观诗集》卷一《拟古边词64之四》云:

“战士营门藉草寒,

将军帐里酒初干。

不知多大麒麟阁,

十万边兵可画完。”

与贡父诗可以合观。

参观《河南程氏遗书》卷十《洛阳议论》正叔论安南事、《山谷外集》卷四《和谢公定征南谣》。

附3:宋末元初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二十三

南国江山入战图,

生灵何处问渔樵。

凭君休说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澄怀园语解说》(53):咏物贵澹永不即亦不离

《澄怀园语解说》(52):岭外无寒食何日是清明

《澄怀园语解说》(51):三世得美谥卢家有莫愁

《澄怀园语解说》(50):好辩不得已名节重泰山

《澄怀园语解说》(49):慎言则寡尤刑官忌酷巧



转载请注明:http://www.cwquu.com/jbms/14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