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当不明原因出现单耳或双耳听力下降时,应尽早到耳鼻喉就诊。
突聋的概念: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
(注:原因不明实质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型:
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1.低频下降型: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Hz处听力损失≥20dBHL。
2:高频下降型: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Hz处听力损失≥20dBHL。
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Hz(、、、、、、
Hz)平均听阈≤80dBHL。
4.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Hz(、、、、、、Hz)平均听阈≥81dBHL。
现状:我国突聋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率年龄中位数为41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双侧突聋发病率低。
美国突聋发病率为5~20人/10万,每年新发约~00例。日本突聋发病率为3.9人/10万(年)、14.2人/10万(年)、19.4人/10万(年)、27.5人/10万(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德国突聋指南报告中发病率为20人/10万,年新指南中增加到每年~人/10万。
发病机制: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
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
突聋的临床表现:
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耳鸣(约90%)。
3.耳闷胀感(约50%)。
4.眩晕或头晕(约30%)。
5.听觉过敏或重听。
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检查:
1.耳科检查: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2.音叉检查: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
3.纯音测听:包括、、、、及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
4.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
5.伴有眩晕时,应进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并根据病史选择性地进行床旁Dix-hallpike试验和/或Roll。
其他检查:听力学检查(耳声发射、ABR)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诊断依据:
1.在72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听力中心)
联系方式:耳鼻喉科门诊,听力中心电话。
订阅
点击右上角“…”,或扫描下方